
《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综述》.docx
15页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综述一、科学、技术的文化植根性 伊德认为,文化是科学、技术扎根的“土壤”不仅文化的内在精神气质对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科学、技术的发生与发展也是在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促成的文化是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土壤”关于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生与发展起到的“土壤”的作用,伊德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第一,技术性文化、“技术精神”是促使近代科学诞生的重要文化传统我们知道,达•芬奇是西方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机械设计超出他那个时代好几个世纪如“直升飞机”模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所做的模型没有太多不同然而,人们对达•芬奇的这些杰出的机械设计并不太感兴趣,“他的机器也是用螺丝、杠杆、斜面、曲柄等联结,设计的水平上都是古代物理学的基本应用”伊德指出,人们真正对达•芬奇感兴趣的,是他身上凸显出来技术性文化,而这却是源自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开创的“技术精神”(technologicalspirit),就是“视宇宙如机器”(uni-verse-as-machine)这样一种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却突出地体现在达•芬奇的精确的机械素描图、人体解剖图之中。
正因如此,伊德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列奥纳多小博物馆参观他制作的那些模型、各种草图等伊德认为,正是在这样一种浸透“技术精神”的文化“土壤”中,经过两个世纪的积淀,产生了一些先进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又成为后来科学诞生的“土壤”其实,中世纪就发生了“技术革命”,而在列奥纳多的生活世界中,各种先进的技术早已成为生活的背景,如时钟已经掌管(regulate)社会生活几个世纪,加农炮已经终结了封建时代,弹道学也已经发明,哥伦布已使用球体数学技术和天体导航技术发现了新大陆,等等因此,伊德说道,“近代科学诞生于一个已经技术化了的生活世界”第二,除了技术性文化之外,视觉主义的文化“土壤”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伊德认为,“假如列奥纳多只是在接受自然本身为机器的隐喻和将世界理解为数学语言构成的世界这样一个框架,那么他就没有什么贡献尽管这二者都是一个世纪之后伽利略比萨科学的两种要素”,列奥纳多的重要贡献不在他设计的机器或技术草图上面,而在于他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想象,“在于他对知觉本身的‘变形’与‘重新格式化’(refomulate)”伊德认为,“看”的方式变了,“知觉”的方式也就跟着变化而这些都是首先在列奥纳多的解剖草图而不是技术草图中发现的,他的解剖画采取了透视法则,一层一层地非常清晰,逐渐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分析时尚。
这极大地促成了视觉主义的形成而透视法则是待到很久以后才被认证为具有客观性的一种“看”的方式的发明,它对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诞生具有根本作用对此,伊德说道:“列奥纳多的视觉主义是一种产生了现代的特殊的视觉主义……正是这种视觉主义思想成为了现代科学的思想风格,尤其是在现代工程学当中也就是说,达•芬奇的主要贡献是将三维透视法则发扬光大并使其臻于完善从而促进了视觉主义的产生有了这种视觉主义,自然就成了伟大的机器,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生与迅猛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机械世界观传统的视觉主义的作用之大,正如伊德所说:“这是技术时代来临的前奏,也是必然条件 伊德指出,视觉主义是想象的,身体位置不占空间的“鸟瞰”(bird’s-eye)世界的方式,视线在无限远处会聚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这种“看的方式”的存在,“今天几乎整个地模仿这样一种看的方式,这种看的方式就是现代的产生之处”在伊德看来,如果没有透视法则的产生,没有达•芬奇的解剖画、技术草图对透视法则的完美运用,视觉主义就难以深入人心,而如果没有视觉主义的广泛影响,就不会形成现代产生之必要条件的“看”的方式或机械世界观,那么,现代的科学与技术无疑都不会产生。
第三,西欧的征服扩张性文化观念对于现代科学的诞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伊德以哥伦布航海事件为例他说,回看哥伦布从1492-1504的航海事件,尽管从实质的文化交流来看,他的航行对现代文化而言被遗忘了,但却是欧美文化走向现代化关键的转折点此话怎讲呢?伊德指出,从技术或硬性条件来看,还在哥伦布航海之前的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已七下西洋,在造船技术方面哥伦布远不如中国;在造船的规模上,差距巨大当时,哥伦布只有三只小船,最大的船大约98英尺长而郑和的船队数量上有317只,其中最小的船180英尺长,最大的则有444英尺长从航海动机来看,太平洋岛民的航海探索确曾在占领先前的无人岛方面取得成功,但是他们探索的动机无从知晓,估计是人口压力或部落战争,失败者被迫离开进行几千英里的远航至于中国郑和的例子,动机很明确,就是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所有文化,远航是为了炫耀大明国威,声称中国为世界中心,促使他国臣服及贸易往来,完全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扩张的打算,这从郑和船队金银珠宝船最大而战船最小的配置就可判断出来 然而,哥伦布的航海动机则如伊德指出的,“一般认为,欧洲当时已经形成了掠夺性和贪婪性的文化,哥伦布航海必定处在在这种文化当中”。
伊德认为,这确实是哥伦布航海动机上的重要特征,但是,更为深刻的说法是“西方对力量永不满足的渴望,把借来的技术转变为工具,用来生产物品和控制自然”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征服、扩张的欲望,才最终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征服世界的近代科学与技术例如,印度教徒的祷告轮,西方人将它改造为风车,用于沼泽排涝、荷兰洼地开垦;古代蒙古人设计的马镫,在骑士向前戳矛时可以将马的力转化为杀伤力,西方人将这种马镫改造成了战役“坦克”早期样式的站台伊德认为,技术只有在适当的文化观念当中,才会得到整合与改进,才能发挥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伊德说道:“技术在整体中的效果明显深深扎根在文化当中这就是为什么说以前技术史家关注的焦点在海军和航海的技术与技能方面是不对的,那样虽然揭示出了哥伦布航海与太平洋岛民航海或郑和的航海之间技术上的差别,但是反而无法解释哥伦布航海的风水岭性质科学、技术发展得益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伊德认为,西方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的发展并不只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而是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伊德指出,人们一般把技术-科学解读成以欧洲中心的,认为科学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再到现在的欧美,虽经许多改进,但都表现为一种线性的历史。
其实,“这样一种解读是扭曲的”,“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欧洲的文化在技术-科学的整个发展中起着作用”首先,从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其发展不是线性的与欧洲的,而是得益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伊德指出,科学中的根本要素之一是作为形式化和测量的首要手段的数学在希腊思想中其源头主要是毕达哥拉斯的,而在起源的形式上却是东方的和植根于宗教的而古希腊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能够重生,它的整个存在都归功于伊斯兰文化熟悉西方历史的人就知道,古希腊科学和思想在古罗马和漫长的中世纪基本上消失殆尽,幸亏伊斯兰文化把它们保存了下来尽管柏拉图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持续存在于欧洲思想中,但亚里斯多德哲学特别是导向科学的前苏格拉底哲学(Presocrat-ics),因北欧人的入侵而丢失,可是他们最终都是从阿拉伯学者对古代思想的复兴和详尽的阐述中受益的,包括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在欧美的历史中,经常吸收伊斯兰文化 在伊德看来,没有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就不会有近代科学的诞生其次,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尽管古代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古代技术的发展也是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密切相关的伊德指出,在古代,高度理论发展的时期并不必然与高度技术革新的时期相一致。
假如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在科学和哲学上可能被看作是相关理论的派生时期的话,那么关于技术革新则不是这样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关于技术的发展是高度多产的,这与中世纪学院派的逻辑学与本体论神学(ontotheology)形成了反差然而,“宏观尺度上的历史联系表明,历史上技术的革新时期虽不与哲学或科学理论的高峰时期相一致,但是更多地与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高峰时期相一致”这说明了,技术的发展是受到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推动的总的来说,尽管古代科学与古代技术的发展并不一致,联系也不紧密,但是,二者的发展都受益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并最终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现代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不仅文化影响着科学、技术,反过来,科学、技术也会影响文化并且,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复杂多维的 1.科学、技术对文化的重要影响伊德认为,技术-科学是文化“入侵”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技术-科学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其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现代科学、技术向全球扩张,对原有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无疑都是技术-科学对文化反作用的表现。
如伊德指出的:较之其它的宗教、伦理、教育等文化样式来说,技术-科学是欧美发展最有威力的文化产品,它的影响触及到了全球各个角落,不涉及欧美技术-科学现象的文明是不存在的当欧美其它文化试图进入别的最为相异的文化之中时,技术-科学的人工制品通常作为“文化的工具”首先进入,并对被“入侵”的原有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伊德看来,技术迁移不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传入,还承载着系列的文化观念伊德所说的技术迁移(technologytransfer),是指系列的物质制品从原有人们的实践与技能情境进入其它不同的文化情境当中大范围的技术迁移一般被认为是,从北半球所谓技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传播到主要在南半球的“欠发达”国家,而小范围的技术迁移,也可以指某个人因遭遇其它文化样式而对单一技术的改造技术的迁移不仅仅是某些人工制品的进入,还涉及众多的文化因素关于技术迁移对于文化观念的影响,钢斧就是一个有关经典而又简单的例子一般的标准分析是:1)当一个“技术上发达”的人携带钢斧与还在使用石器工具的人接触时,开始将会有钢斧从发达国家流入土著居民当中;他们将会朴素地顺应甚至贪图钢斧;2)标准分析认为,原因是钢斧明显比石制工具更加有效,砍起树来又快又省力;3)然而,对于接受者来说,被接受的东西不仅仅是钢斧。
暗中被接受的是一套新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这最终将导致土著人的依赖关系因为这些土著人习惯了钢斧之后,他们又没有生产钢斧的技术,所以他们必须进行贸易往来,如皮毛换钢斧,这最终使得他们依赖于“发达”文化伊德认为,这种一般的标准分析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是非常透彻的解释,并且太容易被简单地曲解为单纯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文化观念的影响更为根本在这方面,伊德认为海德格尔收音机与手表的例子与自己认为技术乃文化之工具的观点更接近伊德说:“能立即使以前孤立的土著民着迷的两种制品是手表和收音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属于手表或收音机的语境并不必然被土著直接领会对运动、光、特别是声音的好奇,足以使他们渴望得到这些技术产品,足以开启‘文化迁移’的过程真正讲来,大概很难迫使一个人不接近时钟和收音机这两种重要技术时钟改变了整个时间感觉以及西方技术文明的公共秩序,收音机同时改变了整个交流方式和语言出现的方式简言之,作为文化工具,时钟和收音机的迁移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一系列的经济关系,而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观念系列因此,不存在“孤零零的”单一技术或技术制品,技术的迁移必将负载着一整套的文化观念体系 2.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渗作用事实上,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影响绝不只是单向的,甚至也不仅是简单双向的关系,而是多重的互渗关系。
如伊德所说:“技术迁移的维度绝不是简单经济的,而是多维的(multidimensioned)和不断生成的,这因此拒绝任何基础主义的或还原论的解释首先,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双向的互渗中所形成的结构性关系对于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根本意义伊德详细指出了技术-科学与文化双向的互渗作用所具有的结构性关系,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在迁移中,迁移的是人工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