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浙江区域金融差异研究[文献综述].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8531546
  • 上传时间:2018-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 目: 浙江区域金融差异研究 一、引言区域金融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它处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发展学、金融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点,这些学科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区域金融有关问题的某一侧面相对于经济学而言,由于各种原因,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在较长的时期中被人们所忽视,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学的一个理论子分支,更是游离于研究者的视野之外因此,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关于区域金融研究文献极为稀少,仅有的一些与该主题联系密切的相关研究也只散布于金融地理学领域研究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金融结构、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作用、提高金融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协调增长;通过提高竞争力能够更好的推进经济发展;让金融发达地区带动后进地区,旧可以实现全区域协调统一发展本文收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金融的各方面研究,以求能得出针对浙江省这一特例区域金融协调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浙江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主题(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上个世纪 50 年代西方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开始起步,这段时期的研究有Scott(1955)在美国《经济学季刊》发表的《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 ,Bowser,Daane 和 Einzig(1957)对美国各区域间的资金流所进行的研究。

      1. 金融发展学说的创立金融发展学说创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在这段时期,以戈德史密斯、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在他的著作中运用 35 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同步进行,以及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的结论,同时他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指标,也成为之后对金融发展进行实证衡量的主要参考标准随后,麦金农和肖在 1973 年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从宏观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观点国外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执行效果的差异新凯思斯主义者把信贷配给扩展到区域信贷市场可用性的研究上,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引入,指出地方银行的财富是银行扩大贷款能力的决定因素,由于信贷市场的区域分割存在,地方银行持有的地方投资机会的信息优于区外银行,监督成本较低,就使得地方投资者主要依赖于区域金融机构,区域金融机构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配置的规模与效率的差异(Sheila C.Dow,1997)。

      2. 国外关于区域金融具体的研究成果Fishkind(1977)为印第安那经济(1958——1973 年)建立的一个短期出口基地模型这个包括了 34 个方程(17 个是随机的)的模型包括了货币政策全部的三个渠道:资本成本、资本可得性和财富效应通过对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1969——1970)和宽松性货币政策(1971——1972)的某些区域经济指标和相应的国家这些指标进行了比较后得出结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印第安那经济的增长慢于美国的经济增长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期,印第安那的经济增长与美国相同Miller(1978)《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建立了一个短期、两区域宏观经济静态乘数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效应研究结论为,在引入区域维度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具有非中立性,其效应取决于价格、支出的利率弹性和个区域的货币需求函数等参数Garrison 和 Chang(1979)利用 1969 年 1 月——1976 年 1 月的季度数据建立了基于出口基地理论的区域凯思斯主义模型,通过对美国八个地区的估计得出与凯恩斯主义相一致的结论:货币变量和财政变量影响经济活动同时发现耐用品制造业集中度越高的区域,其它变量的变化越大。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能有不同的区域影响由于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耐用品制造业越是集中的区域,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农业和矿业更重要的区域Chase 经济计量学协会(1981)建立了一个由 164 个方程组成的区域模型,包括 114 个恒等式,38 个外生变量,利用美国八个区域(四个农村和四个城市区域)的数据建立模型他们进行了两个实验,分别估计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信贷再分配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支持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城市地区的影响更大的结论上世纪 80 年代及之后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实证方面包括 Sheila C.Dow(1982,1987)建立的区域货币乘数的计算方法、Carlino,G.and R.DeFina(1998,1999)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进行的实证分析,Sheila C.Dow(1998)对银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化研究,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 和 Luigi ZingaleS(2002)利用意大利 8000 个住户的数据对一体化金融市场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Fratantoni.M and s.Schuh(2003)对货币政策效应在不同区域金融市场的表现的研究,Michael T.Owyang 和 Howard J.Wall(2003)关于结构突变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研究,HughRockoff(2004)对美国 1880——2002 年货币政策对区域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的研究。

      Michael T.Owyang 和 Howard J.Wall(2006)运用 VAR 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区域货币政策效应的表现研究得出,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同区域银行的结构有很强的关系,区域的银行集中度越高,货币政策的效应就会越弱licia García-Herrero 和 Philip Wooldridge(2007)开始关注全球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跨境整合措施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视野相对较窄,主要的思路是将宏观货币经济学模型运用在区域层面上,没有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成因及变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国外学者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地区差距方面的探索相对很少,大多是对发达国家或者新型市场国家的研究,而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以及数据获得的困难,很少有人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定量的研究,着重于金融改革与金融危机的应对层面上,而对长期层面金融发展的定量研究还不够深入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国外学者注重货币经济学模型在区域经济的应用不同,国内学者关于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注重区域资源配置、区域发展国内对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研究,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态势的研究、关于区域金融差异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研究唐旭(1995)以 1985——1994 年、贝多广(1995)以 1979——1986 年为样本区间分别对中国区域间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和流动进行了研究另有张汉林(1999)、魏后凯(1997,2000)等人分别从政府转移支付、外商投资等角度对资本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梁宇峰(1997)提出了一个简易资本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资本边际产出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动会在改革初期扩大东西差距,此模型对国内资本流动问题做出了一定解释,同时,通过对 1988——1994 年的外资与国内投资在不同区域的流量与流向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政府应给予中西部适当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巴曙松(1998)考察了 1988~1994 年的地区银行存贷情况,认为融资的多元化、货币资金的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内在要求改变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模式,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汪兴隆(2000)认为货币资金区域配置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具体原因。

      区域货币失衡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与调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采取建立区域投资基金、发展政策性金融,利用外资金融等政策措施郭金龙、王宏伟(2003)认为资本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 1990~1999 年各地区 GDP 数据与资本流动关系以及政府、企业和国有银行行为主体的资本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区域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通过对区域差距影响的敏感度等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差别化金融政策、吸引外资等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杨国中、李木祥(2004)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 1997~2003 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流动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态势的研究张杰(1994)提出的金融聚集与中国金融成长的历程是一个“倒 U”过程,在体制变革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趋异”过程,而不是抑制这一过程但张杰并未对中国区域金融的“倒 U”过程进行实证周立、胡鞍钢(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 1978~1999 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发现,金融差距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特征,近似于“U 型”特征。

      同时金融差距超过了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金融功能部分财政化保证了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行潘文卿、张伟(2003)运用 Jeffrey Wurgler 提出的理论对 1978~2001年 28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得出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呈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金雪军、田霖(2004)根据1978~2003 年的数据,对我国的金融成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期间并不存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变动态势从更长期看,倒 U 型曲线是否成立还未有定论,但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是长期存在的陆文喜、李国平(2004)采用 D 收敛法对我国各省区之间以及东、中、西部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做了实证检验,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收敛特征;而赵伟和马瑞永(2006)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研究表明,1978——2002 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 D 绝对收敛和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3.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形成原因的研究胡鞍钢(2002)提出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潘文卿、张伟(2003)指出,中国的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总体呈现弱相关关系,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较弱,其中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抑制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认为运行体制的差异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金雪军和田霖(2004)发现造成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金融人格和自组织三个方面,其中自组织是一地区金融成长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张俊生,曾亚敏(2005)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以各区域无偿献血率与信任度反映)相对优势与地区金融发展(银行储蓄、保险发展、证券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间社会资本差异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有重要贡献4.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6)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跟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纠正模型,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