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电影的文学批评电影改编与文学批评范文.docx
2页天道酬勤电影的文学批评_电影改编与文学批评 长期以来,评论家已经使用各种不同的批评理论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阐释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批评方式能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呢? 自1957年第一部探讨电影改编的著作、乔治・布鲁斯东的从小说到电影问世以来,电影改编研究已走过了52个年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电影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成了评判改编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衡量标准,这严重阻碍了电影改编研究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研究学者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在于它能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语境下一再被重读和阐释改编的价值不仅在于重现原著自身的审美和社会意义,还在于影片本身向观众传达的不同审美趣味和社会内涵蒂莫西・克里根曾总结性地提出了电影改编的四种研究方式:即研究改编的历史语境化、文学与电影的平等化、具体改编过程和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最新的代表性成果是琳达・哈切恩撰写的一种改编原理,她将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电子游戏等作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学作品像基因一样,通过“变种〞以适应新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改编研究者还重点论述了电影的阐释作用达德利・安德鲁将电影改编分成借用、交叉和转化三种,使“原著中的独特物质〞经过电影的“折射〞,更荣耀夺目并被注入新的生机。
博亚姆在总结哈罗德・品特创作的电影剧本时说:“最优秀的电影改编就是对原作最仔细的阅读,因此它不仅仅是艺术,而且也是有意义的评论〞尼尔・辛亚德更直截了当地提出:“有些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是一种文学评论……电影改编选取小说的某些局部,对其中的细节扩展或压缩,进而创造性地改写人物形象〞 亨利・詹姆斯发表于1880年的华盛顿广场并未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作者本人称其是 “故事薄弱〞、“内容乏味〞但这部作品却成了电影人的宠儿它不仅是最早被搬上银幕的詹姆斯小说之一,而且是第一部赢得广泛关注的改编自詹姆斯作品的电影从上世纪40年代起,它已被13次搬上银幕虽然詹姆斯在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但女权主义评论家却极少将华盛顿广场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纳入批评视野1997年由波兰裔女导演艾格尼依斯卡・霍兰执导的、根据华盛顿广场改编的同名龟影创造性地运用了女权主义的批评手段,解读了女主人公凯瑟琳的个人成长历程,揭露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利用,成功地挖掘出了原著中被许多文学评论家忽略的强烈的女性意识由此证明,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能够丰富文学批评的手段,而且还能填补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分析的缺憾或空白。
霍兰从影片一开始就解构和颠覆了原著中观察凯瑟琳的男性视点,将叙事的角度掌握在自己手中霍兰以一组客观镜头不动声色地展现了凯瑟琳的出生、难产而死的母亲、拒绝拥抱女儿的父亲以及女婴脸上呈现出的失落和孤独,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电影将父亲和女儿同时置于摄影机前,导演俨然变成了小说里无处不在表达者,用镜头对发生的一切进行分析 97版华盛顿广场还有意识地利用女性“凝视〞来展现女主人公逐渐摆脱男性目光的束缚和影响,形成自我主体认同的过程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经常以消极被动的方式迎合男性的目光,将男人的凝视内在化,时时体会到男性凝视所带来的权力和压力,并将内在观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影片中凯瑟琳也经历了类似的体验为了强调这一过程,影片参加了小说中没有的情节:少女时代的凯瑟琳肥胖、做事笨拙,想讨父亲的喜欢却总以失败告终成人后的凯瑟琳继续以丧失自我的方式去取悦他人-男人-父亲但压抑的环境并没有使凯瑟琳停止对未来的向往影片三次出现她坐在窗前俯视华盛顿广场的镜头,巧妙传递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梦想和期待当她第一次见到莫里斯・汤森时,导演一改先前凯瑟琳被男性凝视、审查的地位,将莫里斯置于凯瑟琳的“凝视〞里莫里斯对凯瑟琳表示出的宽容,赞美和爱慕(虽然有虚情假意之嫌),引发了她的自我觉醒。
凯瑟琳逐渐成长为具有自我意识、掌握主动的观看者 改编过程中,霍兰十分巧妙地将原著的古老情节与现代女性观众审美趋向相结合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影片对莫里斯・汤森的处理莫里斯追求凯瑟琳是基于爱情,还是只看中财产?事实上,这种模糊性来源于霍兰对传统性别设想的颠覆它打破了男性主宰婚姻市场的绝对神话,即妇女在男性市场上以美貌换取稳定的生活相反,电影中强化了原著莫里斯将自己的英俊和魅力看作商品的情节显然,这种婚姻交易的处理只有在20世纪末期才会成为可能,这种将男性商品化的改编无疑给电影增添了现代感 不过,影片中最具有现代色彩的局部要属结尾被剥夺财产继承权的凯瑟琳用母亲留下的遗产开办了日托所,拒绝了莫里斯重新开始的请求,决心将所有精力奉献给孩子这样的结尾似乎为身处两难困境中的现代女性营造了一个理想世界:有家但没有父亲/丈夫的束缚,有孩子但能免于分娩的痛苦,有工作和收入却不用出门上班 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电影改编固然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但它同时也能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霍兰对华盛顿广场的改编成功地“提取出〞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因素,生动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手段,而且积极回应了电影改编研究中重视电影阐释作用的新变化,同时开启了文学作品阐释的无限性。
影片通过重新阐释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表达了20世纪末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反映了对女性超越环境约束能力的乐观评价,表达了女性解放运动给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和20世纪末女性观众的欣赏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