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00173048
  • 上传时间:2023-09-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 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 或喜剧类型来看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 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 而言的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 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 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 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 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 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 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 剧的范畴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 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 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 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 进,而不是悲观失望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 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 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 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 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二、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 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所以鲁迅 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给人看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 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 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 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 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鲁迅先生话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指的也就是悲剧人物与非 正义势力斗争中所产生的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些美好的东西一 旦“毁灭给人看”,就会体现出真正的悲剧性美学的审美意义比 如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表现了他们与封 建社会的抗争,对封建思想的挑战他们对封建礼教的觉醒是思 想上开明与进步,他们用生命抗争,是他们挑战封建世俗的勇气 而他们的理想、愿望被封建家庭、封建社会扼杀,从某种角度上 讲,也是历史的必然性,这也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但是我们 听到了人们对他们爱情的赞美,和对封建家庭的批判,这正是我 们追求的悲剧的审美效应。

      再比如说《梁山伯与朱丽叶》,他们两 情相悦,情投意合,结果却双双死去,化蝶相伴这貌似完美的 结局,实是体现了一个爱情悲剧,而这悲剧的源头同样是封建社 会什么门当户对、攀高附贵,无情拆散了多少苦命鸳鸯,抹杀 了多少个美好的理想与愿望悲剧之所以有令人痛苦、悲哀、愤慨、同情,激发斗志,净 化心灵的审美效应,还要源于悲剧的三个特性: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 仿”⑤之所以如此说,首先这个“严肃”,因为悲剧要表现的不在于 悲,不是仅仅要给人们带来忧伤,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社会问题, 让人们看清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以悲剧必须要有严肃性;“完 整”和“长度”说明悲剧必须要有一定的情节,要有一定的人物 和社会冲突,展现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这样才可以产生悲剧的 审美效应第二•“悲剧要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⑥ 所谓“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指的是悲剧的主人公要具 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矛盾冲 突,从而使人们觉得悲剧人物遭受了不应遭到的厄运,并产生同 情、怜悯而且这个悲剧人物的遭遇,与我们相似,因而更能产 生共鸣,进而使人们激动、愤怒,并更加了解社会的黑暗。

      正如 亚里士多德所说:“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 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⑦ 比如说,《窦娥冤》中的窦娥,在那个封建王朝,朝廷腐败、官场 黑暗,被诬陷,甚至判罪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她代表的其实是 一个时代的老百姓所遭遇的厄运,所以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足以使人们悲痛、愤怒,从而达到悲剧的美学效应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 起'陶冶'作用”⑧“恐惧”与“怜悯”之情容易理解,因为人们总能在悲剧中 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悲剧中的人物所遭受的厄运与我们相 似,所以“恐惧”与“怜悯”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而“陶冶”正 是“恐惧”与“怜悯”情感的提升,因恐惧而产生力量,因怜悯 而产生道德,因而悲剧正是能陶冶出人们道德的力量,从道德上 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悲剧性的美感基于这三个特性,有些情况下的冲突就算不上美学意义上的 悲剧了比如:两种正义力量的冲突;正义力量与非正义力量的 冲突,而而正义力量压倒了非正义力量;以及两个非正义力量的 冲突这些从根本上不能使人悲伤、怜悯、恐惧,也就谈不上悲 剧美了总的来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即“将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而引起人们的悲悯,净化人们的灵魂,它 集中的展示出一种崇 高美。

      三.悲剧的类型悲剧的类型偶遇很多,西方的一些美学家根据不同的历史阶 段以及形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将悲剧分为三类:命运悲剧、性格 悲剧、社会悲剧第一.命运悲剧希腊悲剧中说:“人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与生俱来的, 先天的而不可逃避的命运”也就是说,命运悲剧是由命运支配人 而造成的悲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且最终以人的 惨败而告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知道是大自 然的力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危害,而把这些归咎于命运的定数 和神的安排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以及社 会历史的必然性,因而命运悲剧的产生被理所应当的认为是“天 意”就如俄狄浦斯摆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命运,普罗米修斯也无法 躲过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痛苦这就是命运悲剧但是我们知道,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普罗米修斯盗 天火与人间这反映的是他们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所以说命运 悲剧也不是要夸大命运的不可抗拒,而是要体现人类的伟大和不 屈服的意志第二.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人类从神的世界回到人的世界,人的自身性 格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性格缺陷成为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所 以性格悲剧就是由悲剧主人公性格的缺点所造成的悲剧。

      性格悲 剧的主题是描写个人与环境冲突,最后一个人的失败而告终”⑨ 也就是描写那些拥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因为性格上的弱点与非 正义势力斗争时而惨败甚至死亡的一类悲剧像莎士比亚的四大 悲剧所描写的都属于性格悲剧在某种意义来说,从人物性格寻找悲剧的根源只是表面现象 悲剧之所以有美学效应,是应为它有社会历史意义,因此,鲜明 的人物性格也是要反映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滋 生还有就是人物性格的矛盾也是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性格的 缺陷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在黑暗的封建主义统治下,也就有了一定 的必然性而性格悲剧的美学意义也就在于人对封建势力的挑战, 从而唤起广大人民的觉悟第三.社会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社会悲剧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它产生于封建 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可以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几千年的阶级 斗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所以封建社会就是一个悲剧社会换句话说,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⑩导 致了社会悲剧就拿之前提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追求婚姻自由是 一个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看重的是阶级与地位,他们遵 循“门当户对”的原则,因而梁祝的爱情必然成为封建理念的牺牲品。

      而《窦 娥冤》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压迫,是最典型的社会悲剧,它展示了悲剧人物可 贵的素质,向苍天控诉旧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也正是因为社会悲剧产生的原因是阶级冲突,所以它具有局部性和暂 时性,只要国家有有效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悲剧是可以消除的综上所述,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是以美的毁灭的形式达到对美的 肯定,对丑的否定的目的;通过感性的震撼,使人在哀痛之中由情感的震荡 达到理性的思索,从而提高精神境界悲剧不是要人在悲哀中消沉,甚至痛 不欲生,而是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愤为力量,向着自由的王 国奋进悲剧的本质不是悲惨恐怖,而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所以它的审美 效果是给人以崇高感”©参考书目:《美学》易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美学漫谈》于友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美学导论》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三版注释:① 引自《美学》易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第223页② 转引自《西方文论选》(下)第382页③ 引自《美学》易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第223页。

      ④ 转引自《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3页⑤ 转引自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9页⑥ 引自《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三版, 第 239 页⑦ 转引自亚里士多德《诗学》,第38页⑧ 引自《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三版, 第 239 页⑨ 引自《美学漫谈》于友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24 页⑩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6页 ©引自《美学漫谈》于友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29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