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2).doc
5页南仁中学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语文课题《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主备人袁鲜鸽审核人 授课人 编号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 能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自行阅读课文2、能根据发言人的身份比较两篇发言的重点内容,体会演讲语言的得体性3、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学会写简短的演讲稿 重点难点重点: 1、明确两篇发言的具体内容2、演讲词的具体特点难点: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发言角度学习流程学 案导 案课前预习一、完成课前积累 理解词语信守:忠诚地遵守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的剩余赤字:指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差额数字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2、 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如来历、中国申奥史、北京奥运会的口号、盛况、举办意义预习交流 学习流程引领探究 核心一、 情境导入: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寄托着炎黄子孙对奥林匹克理想的向往和追求2001年7月13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全国人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二、 整体感知:1、用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归纳两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陈述发言》第一部分(第1~3段)中国政府对申奥的立场、态度和承诺。
第二部分(第4~5段)作关于奥运经费的保证,并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对世界客人的热烈欢迎《何振梁先生陈述发言》 第一部分(第1段)选择中国的意义第二部分(第2~3段)我的梦想第三部分(第4~5段)重申选择北京的意义三、辨思探究:1、比较:李岚清副总理、何振梁先生各以怎样的身份作陈述发言的?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身份相符吗? 1)李岚清,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中国政府陈述了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和实现诺言的态度,对经费问题作出了保证,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2)何振梁,运动健将出身的国际奥委会委员,1989年当选为中国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以资深职业人士的身份,恳切表达了希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热切愿望,并诚挚阐述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意义 2、思考:在李岚清副总理、何振梁先生的这两篇演讲稿中,你觉得中国在哪些方面会深深打动奥委会成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1)中国政府支持举办奥运会的坚定立场和信守的承诺2)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强烈愿望(3)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传统民风4)何振梁先生对奥运精神的执着热爱和他的毕生梦想。
3、 这两篇陈述发言都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这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觉得这对加强陈述效果有什么好处? 李岚清的发言引用先圣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表达对世界客人的欢迎;何振梁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梦的追求浓郁的文化氛围可强化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文化色彩,让更多的奥委会成员认可 4、 这两篇发言稿的语言有何共同点?尽管陈述人的身份不同,但是这两篇发言都充分表露了中国人民的诚恳和申奥的高度热情,准确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评委们的尊重和申奥的美好而强烈的愿望陈述发言热情、诚恳、大方、简洁而得体 奥运会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 抓关键语句,进行归纳结合演讲稿的特点进行思辨发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注意说话的对象,感情要饱满,语言要简洁得体梳理小结1、 两篇发言稿的内容2、 归纳演讲稿的特点 训练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李岚( )清 评估( ) 盈( )余有朝( )一日 魅( )力 授予( )2.常识填空中国首次向国际奥委会申办的是第________届奥运会,申办的时间是________,结果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城市)获得了胜利。
时隔________年,中国第二次申办________年的奥运会,并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获得成功 1993.1.11 澳大利亚 悉尼6 2008 2001 7 1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政府尊重并赞赏国际奥委会评佑团所作的评估报告,我们据此已制定了在北京举办一次出色奥运会的规划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1)“尊重”与“赞赏”的次序能颠倒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定”能换成“制订”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色”能删去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先是“尊重”后是“赞赏”,这个并列短语用得恰如其分定”者定出,不能随意变动也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制订”并不具有这种约束力出色”强调了这个规划非同寻常,删去则没有此意思,不能表达出中国政府的诚恳和决心拓展延伸写一篇国旗下演讲的演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