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人的年俗点滴年俗.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西宁人的年俗点滴年俗 我的记忆中,西宁人过年从腊八开头说到腊月初八,那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传闻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喝了牧羊女送的牛奶粥,一时大彻大悟因这个传闻而生的,那么是民间在这一天煮八宝粥吃西宁不出产大米,煮的就是麦仁饭麦仁是拿当年的新麦到冰滩上,选好冰冻瓷实的地方,凿一个冰臼,把新麦倒进去,用木棒舂去外皮,拿回家后放进猪头肉,以及各种调料用文火煮煮到麦仁和肉都烂熟时,揭开锅盖,炝一把葱花,麦仁饭就好了 吃过麦仁饭,西宁人就忙着过年了过年的第一件事是扫房子过去人迷信,扫房子要择日子,拿过历书来翻看一番,挑一个宜扫除宜沐浴的日子,把家里的大小家具都搬出来,堆到院子里男人们拿着长把扫帚清洁房间,妇女们把炕上铺的毛毡揭下来,搭到铁丝上,用小木棍细细地抽打,那尘土便随着柳条的哆嗦一股一股地飞扬起来老人和孩子们那么拿煤灰和泥,涂在铜、铁家什上,用一块毡片用力擦拭,使它们鲜亮起来 慌张的大扫除过后,就是打定年食内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馍”西宁人尤其讲究过年的馍馍譬如包儿,那么是在面粉里搀上青油蒸出来的一种桃形的小馒头,由于放了青油,颜色微微泛黄,吃起来酥松可口,齿颊留香。
还要蒸包子、花卷、馒头等等,放在大缸里,这是正月里的主食除了蒸,还要炸油炸的面食主要有馓子、花花、油饼、油�儿各类面食做法不同,其中以花花和油�儿最为繁杂,要讲究面的软硬程度,还有花形最累人的是炉馍馍炉馍馍在火炕中做,要掌管好火候要先把炕板掀开,在里面煨上煤火,待火烧得差不多的时候,把卷了香豆青油的面团放进特制的鏊里头,俗称“锟锅”把锟锅埋到炕火里逐渐烤熟 馍馍做好了,女人们照旧不能闲着,还要擀长面以前的西宁人讲究多,正月里不动刀,所以要擀够一个月吃的面条擀完后,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做一些点心拌馅、揉点心皮,点心皮要一遍一遍地揉,才能达成吃的时候入口即化的效果不过,能做得起点心的人家自然也请得起厨师,就不劳家中的妇女亲自动手了 多数人家的女人,等把这些年食做完,早已累得筋骨散架了这时候,女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话就由“你吃了没?”改为“你劳下了没?”可见腊月里做年食在西宁人是项更加要紧而又累人的活 女人们在家里不分昼夜地忙着做年食的时候,男人们大多跑出去置办年货有一句笑话说,西宁人喝上腊八的麦仁饭糊涂掉了,一年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的钱全部拿出来,在过年的前几天花了个精光应了这光景,每逢腊月年前,置办年货的人就熙熙攘攘地挤在市场上。
从四乡八堡涌进城来的农人此时那么穿着粗布棉袄,背着褡裢,手攥着年画、灶神、香表及糊窗户用的白纸红纸走街穿巷好玩的是,好些人还把给女儿媳妇的绒花、头绳、丝线等物别在毡帽上,让这些饰品在头上娇艳欲滴地开放,自己那么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 除了置办通用的年货,有条件的还要到烧酒坊灌一点酩馏酒,以备正月里待客还要买一点大通的“巴儿煤”,这种煤好烧,没烟,以备正月里受用 而此时,买煤的毛驴车周边,总有一些衣衫褴褛的背背斗的年轻人,趁煤仆人不防,急速地抓一块煤扔到背斗里,如此三番,有了确定数量,就去卖掉,称肉打酒,再买上几个馍馍,到南山寺后腰的土窑洞中消停享受后来,这样的人多了,就成了一种职业,西宁人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抓煤渣”说起来,“抓煤渣”也是以前西宁年货市场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呢 当然了,并不是全体的人家都忙着过年那些欠了银钱又还不起的人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熬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家娘娘上了天”以后,债主账主们就开头讨要账、债了,还不起的人只好东躲西藏,历尽辛酸直到年三十下午贴了门神,卖甜醅的小车推出来时,才松一口气,溜回家来过年故此,西宁民间有“灶糖儿一喊干戈动,甜醅儿一喊定太平”的说,法。
三十,是过年前最慌张、最繁忙、也最兴奋的一天,一大早,当父母的给小男孩剃好光头,给小女孩梳上“抓角”,嘴里念着“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拿出新衣服给孩子们换上然后,忙着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贴钱马钱马是贴在堂屋供桌前的一张绘有龙、凤、钱、马的大型画纸,预示着家里人丁兴旺,财源繁茂如此这般,图的是吉利而已 钱马贴好后,就在堂屋的供桌上摆放各种供品,灶卷(灶卷上插着做成八仙的小纸人)、油包儿、各种果盘,以及香炉、香筒、净水碗等 下午,吃过甜醅后,妇女们就到厨房去做羊肉“熬饭”,男人们那么领着孩子在自家院里“垒松篷”,就是拿木棍垒成井字形木垛以备入夜后点燃 晚上,松篷点燃了,发出熊熊火焰,把整个院子都照亮了,男人们抓几把盐,撒在松篷里,即刻劈啪乱响,松篷那么燃出更加猛烈的光焰这也是祛邪以求吉利我想,这可能就是西宁城里最可看的烟花爆竹了 西宁人也有守岁的习惯三十晚上吃过“熬饭”后,人们便点燃灯笼,在铜火盆里烧上一盆旺旺的煤火,一家大小围在炕上,开头玩牌取乐那会儿麻将不多,牛九牌有一些,主要是老人们玩妇女们玩的最多的是一种牌钱关于牌钱,在陈元魁先生的小说《麒麟河》里有详尽的描述,概括玩法约莫跟麻将差不多,也是一种拾遗补缺的玩法,赢了的人便叫“割了”,大家都得给“割了”的这个人付钱。
孩子们那么玩一种叫“状元签”的牌,这种木牌做得相当精致,刻成桃树叶或海棠叶的外形,漆面很亮,上面有字玩法约莫跟现在的小孩子们玩的“大富翁”棋有点好像不过,那会儿的孩子们没有那么浓的金钱意识,他们崇尚的是读书以求功名所以“状元签”上刻的都是童生、生员、秀才、进士、探花、状元等等字样 牌钱玩得时间长了,有的人不免要出去便当,这会儿,西宁人又有一种好玩的风俗,有些年轻的姑娘顺便到厨房拿一把马勺,夹到胳肢窝下,跑到别人的窗户根下偷听人家说话也不多听,就听一句,听到后转身离去,用这偷听来的一句话占卜来年的顺遂与否,这个习俗叫“听勺儿卦”我想,那会儿“听勺儿卦”的姑娘多数都是预料自己的婚姻吧? 守岁守到后半夜,家中的男人们便到城隍庙去上香,他们手提一小罐小米熬成的米汤,俗称“泼洒”,腋下夹一沓烧纸,来到城隍庙这时候,城隍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来敬香的人摩肩接踵,挤到神像前烧香磕头点蜡烛城隍庙外,是一些生活困苦无家可归的行乞者,他们一长溜跪在道路两旁,向进香的人磕头乞讨,嘴里唱着祈福的歌词,那曲调哀婉凄惨,让人不忍卒听进香的人便纷纷掏出钱来施舍给他们有些大户人家为了显示怜恤,也为了讨个来年的吉利,便打定好大筐的馒头,特意雇人抬到城隍庙前,施舍给这些行乞者。
初一早晨,全家大小穿戴好新衣服(当然,那会儿大多数人家没有新衣服)在 长辈的率领下焚香磕头,叩拜百神之后,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便拿出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散给儿孙们,俗称“散年钱儿”散完年钱后,老人们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大门口,期望碰见一个挑水的人恰好走过据说初一清早望见满桶的清水预示着望见龙了,来年的日子确定会过得清清亮亮,幸福美满后来,就有看护井房的人有意制造出这种“吉象”,他们在初一早晨挑着满满两桶清水,来到人家门口,嘴里念着“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仆人家大喜过望,用手捧一点水酹到地下,加紧掏钱给送水的人自然,这两桶水钱,可不是往日的两桶水钱了 送水的人将两桶清水挑进厨房的时候,厨房里正是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妇女们一边下饺子一边给各种家什器皿贴上红纸意思是这些厨房用具也和妇女们一样,劳累了一年了,该好好休息休息了,给它们贴上红纸,整个正月里就不能再用了于是,案板、菜刀、擀面杖、丝箩、笼屉、面升子……都贴上一块小小的红纸,让它们宁静地休息吃的饭那么是腊月里做出来的大量的馍馍和擀好的干面条,菜也提前切好想想,觉得好笑,怎么不给锅、碗、瓢、盆贴块红纸呢?它们也辛苦了一年了,也需要休息啊! 饺子端上来了,包成元宝的外形,约莫含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一家大小吃过饺子后就要忙着拜年了小孩子们最活跃,他们拿着早上刚得的年钱儿,跑到街上买一些小玩意儿,什么巴浪鼓、咪咪儿、哈哈笑、小睡猴,还有发啦啦、埋脸子等等现在这些小玩具都失传了,只有“发啦啦”这个词流传了下来,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从初四起,西宁城里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就开头了,先是一些喜好喧嚷的人凑到一起唱秧歌,唱的内容多是历史故事或是忠义孝道的故事,故此男女老幼都爱听人们围成一圈,唱的唱,和的和,情浓处众声齐和群情昂扬每唱完一段中间还要穿插一些绕口令俗称“倒江水”,如出名的段子《不扯谎》: 我唱的秧歌儿不扯谎, 牛蹄子窝儿里盖楼房, 虼蚤跳着地板响 蝎虎子倒把狼吃上 一些先生、文人们便张罗着猜灯谜灯谜多悬挂在文庙邻近,内容多是文绉绉的文言文不过后来新文化的风吹进西宁,大量人也采纳了进步思想这种新文化新思想在灯谜上也反映了出来,例如有一那么灯谜是英文的大写字母“T”,谜底那么是“宛在水中央”这是利用了T的象形意思;另一层意思约莫是英语中水“wa-ter”也含有“T”这个字母 就这样,这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一向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在十五晚上达成高潮这一天,全城人扶老携幼,纷纷出动。
走到街上,看社火,看秧歌其中社火里头最好看的是高跷和高抬,最喧嚷的是王辩和哑巴儿据说王辩和哑巴儿还暗暗地扮演着送子娘娘的角色,有些不生孩子的妇女特意往哑巴儿跟前凑,梦想能给她们禳解禳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角色也静静地转换了身份,现在,社火里的灯官已变成了“长寿老人”,哑巴儿和胖婆娘那么改为“筹划生育宣传员” 正月十五晚上,就在人们挤在街上观看花灯的时候,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却静静地回到姑娘的娘家,俗称“躲灯”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我终是不得而知 儿时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泻而日渐淡远,但是回想起来,那些曾予我心灵以感想的事情,总给我回味和遐思时代推进到今天,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我不免要想,儿时的好多好多,能留存到今天,该有多好!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