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11页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上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藻荇()遂至()未寝() 2. 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户:欣然起行欣然:行: 念⑹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遂:至: 寻张怀民寻:怀民亦未寝寝: 如积水空明空明: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 但少闲人但:盖竹柏影也盖: 如吾两人者耳耳: 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蕴含了 的感情。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9)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10)《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十二章》中所言,? (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六)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④饮酒但饮湿 6.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