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doc
16页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用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一、静力学: 1.几种力平衡,则一种力是与其他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解决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措施、手段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拉密定理)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视,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种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种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F1F2F3θ2θFsinθF2F1FF1θ3F2θ1图3F3图5图6图411、若F1、F2、F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1/sinθ1=F2/sinθ2=F3/sinθ3,如图4所示12、已知合力F、分力F1的大小,分力F2于F的夹角θ,则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F1=Fsinθ时,有一种解,F2=Fcosθ;F1<Fsinθ没有解,如图6所示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14、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下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不小于两杆间隔d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BC与杆的夹角相等,sinθ=d/L,分别以A、B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两点,则与的交点C为平衡悬点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用参照物; 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以便: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达到各分点时间比1∶∶∶…… 通过各段时间比1∶∶()∶……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图象中,图象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表达加速度;某段图线下的“面积”数值上与该段位移相等。
5.自由落体: (g取10m/s2)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对称性:,, 平抛物体运动中,两分运动之间分位移、分速度存在下列关系:即由原点(0,0)经平抛由(x,y)飞出的质点好象由(x/2,0)沿直线飞出同样,如图1所示θθv船v水v船v水v合v合(a)(b) 图2(x/2,0)图1yxO(x,y)v另一种表述:合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合位移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的2倍 7、船渡河时,船头总是直指对岸所用的时间最短;当船在静水中的速v船>v水时,船头斜指向上游,且与岸成角时,cos=v水/v船时位移最短;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船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始终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a=g 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派: ,与有无摩擦(相似)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同样 5.物块在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点再滑上水平面后静止于C点,若物块与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如图,则=a6.几种临界问题: 注意角的位置! 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弹力为零 7.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 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8、欲推动放在粗糙平面上的物体,物体与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推力方向与水平面成θ角,tanθ=μ时最省力,。 若平面换成倾角为α的斜面后,推力与斜面夹角满足关系tanθ=μ时,9、两个靠在一起的物体A和B,质量为m1、m2,放在同一光滑平面上,当A受到水平推力F作用后,A对B的作用力为平面虽不光滑,但A、B与平面间存在相似的摩擦因数时上述结论成立,斜面取代平面只要推力F与斜面平行,F不小于摩擦力与重力沿斜面分力之和时同样成立10、若由质量为m1、m2、m3……加速度分别是a1、a2、a3……的物体构成的系统,则合外力F= m1 a1+m2 a2+m3 a3+……11、支持面对支持物的支持力随系统的加速度而变化若系统具有向上的加速度a,则支持力N为m(g+a);若系统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则支持力N为m(g-a)(规定a≤g),12、用长为L的绳拴一质点做圆锥摆运动时,则其周期同绳长L、摆角θ、本地重力加速度g之间存在关系13、若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则有:系在绳上的物体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绳改成杆后,则均可,在最高点时,杆拉物体;时杆支持物体若物体在重力、电场力和其他力共同作用下则有:轻绳模型过等效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对与其接触的物体的弹力等于零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措施: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ﻩ (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最低点最小速度,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向心加速度2g (3)“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4.重力加速,g与高度的关系: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6.人造卫星: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5.6R,v = 3.1 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长、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重力等于引力,GM=gR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似,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21、地球的质量m,半径R与万有引力常量G之间存在下列常用关系Gm=gR222、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行星的半径为R,则环绕其表面的卫星最低速度v为;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则卫星周期的最小值T同、G之间存在T2=3π/G的关系式。 23、卫星绕行星运转时,其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同轨道半径r存在下列关系 ①v2∝1/r ②ω2∝1/r3 ③T2∝r3由于地球的半径R=6400Km,卫星的周期不低于84分钟由于同步卫星的周期T一定,它只能在赤道上空运营,且发射的高度,线速度是固定的24、太空中两个接近的天体叫“双星”它们由于万有引力而绕连线上一点做圆周运动,具有相似的周期和角速度,其轨道半径与质量成反比、环绕速度与质量成反比25、质点若先受力F1作用,后受反方向F2作用,其迈进位移S后正好又停下来,则运动的时间t同质量m,作用力F1、F2,位移S之间存在关系26、质点若先受力F1作用一段时间后,后又在反方向的力F2作用相似时间后恰返回出发点,则F2=3F127、由质量为m质点和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构成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弹簧振子平放,竖放没有关系28、由质量为m的质点和摆长为L构成的单摆的周期,与摆角θ和质量m无关若单摆在加速度为a的系统中,式中g应改为g和a的矢量和若摆球带电荷q,置于匀强电场中,则中的g由重力和电场力的矢量和与摆球的质量m比值替代;若单摆处在由位于单摆悬点处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或磁场中,周期不变。 度:,,V1=7.9km/s五、动量和机械能中的“二次结论” 1.求机械功的途径: (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 2.恒力做功与途径无关3.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f·S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等于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4.保守力的功等于相应势能增量的负值:5.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6.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营,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29、本来静止的系统,因其互相作用而分离,则m1s1+m2s2=030、重力、弹力、万有引力对物体做功仅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而与途径无关选地面为零势面,重力势能EP=mgh;选弹簧原长的位置为零势面,则弹性势能EP=kx2/2;选两物体相距无穷远势能为零,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势能31、互相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若其中一种力做正功,则另一种力做负功,且总功代数和为零,若互相作用力是一对滑动摩擦力,也可以对其中一种物体做正功,但总功代数和一定不不小于零,且 W总=-F·S相对。 hABCL图732、人造卫星的动能EK,势能EP,总机械能E之间存在E=-EK,EP=-2EK;当它由近地轨道到远地轨道时,总能量增长,但动能减小33、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