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古人的煎药法.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771954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古人的煎药法论古人的煎药法论古人的煎药法古代煎药用水讲究多:论古人的煎药法(一)张瑞贤 杨华 易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古代医家对于煎药极为重视,徐大椿就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药用水是煎药成败的关键在众方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煎药用水已经十分讲究概论下来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浆水、泉水、甘澜水、东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种不同的水应用于不同的煎剂,有不同的用途⑴井花水,见风引汤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⑵潦水,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⑶浆水,见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⑷泉水,见百合病、滑石代赭汤诸方⑸甘澜水,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自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⑹东流水,见泽漆汤⑺酒水各半煎,见炙甘草汤⑻酒煎,见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红蓝花酒等此外还有在煎剂中加入苦酒、蜜、猪膏、马通汁等现代认为煎药中的水等属于溶媒(还有醋、酒等) ,通过煎煮,使药物(溶质)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历代中医都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同时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

      在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一般煎剂,使用的溶媒主要还是普通水,孙思邈指出:“凡煮汤,当取井华水 ”可能由于地域使用的方便,以后的医家逐渐降低了煎药用水的要求宋代《圣济总录》就已经提出使用干净的新鲜水煎药的说法, “凡煎药当取新水,令极清洁 ”元代医家王好古引述了李东垣类似的主张:“病人服药……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 ”明代李时珍指出:“其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 ”除方书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药用水需要味甜、清洁、新鲜,无论流水、井水、沸汤等皆可不过,关于使用什么水,医家的看法还有区别唐慎微认为最适合的是千里水和东流水,因为这二种水“味平,无毒主病后虚弱,扬之万过,煮药,禁神验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盖取其洁诚也 ”缪希雍认为:“凡汤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则长流河水,井水不用 ”他坚持认为只有流动的水才可以煎药,而“死水”不行石寿棠的看法则比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如煎大半夏汤法)……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 ”张璐却认为:“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

      ”多数医家主张因病证制宜,代表有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李时珍《本草纲目》 、尤乘《寿世青编》 、张璐《本经逢原》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等等题名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对于煎药用水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并解释了机理:“凡煎药用水,也各有宜 ” “如治湿肿浮胀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则取长流水以流长源远,其性通达,直引四肢之间也 ” “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胫以下风湿,则取急流水以其湍纵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长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水、池潦水、阴阳水等皆有适应症规定不仅指出了不同病证煎药用水的不同,而且说明了不同水的制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机理之后不少医家引述了这段论述《本草纲目》是中药的集大成者,其卷五为水部, “集水之关于药食者” ,凡四十三种,分为二类:曰天,曰地天之水有 13 种: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 30 种:流水、井泉水、井华水、节气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粮罂中水、赤龙浴水、车辙中水、地浆、热汤、生熟汤、齑水、浆水、甑气水、三家洗碗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蓝水、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

      李时珍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陆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 ”清初尤乘也对历代煎药用水进行了归纳,涉及的煎药用水有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华水、新汲水、甘澜水、潦水、冬霜水、腊雪水、阴阳水、菊英水等,并举例说明煎药用水在治疗上的重要性 “今甚有宿水煎药,不惟无功,恐有虫毒,阴气所侵,益蒙其害即滚汤停宿者,浴面无颜色,洗身成癣 ”其他清代医家如张璐的《本经逢原》 、何梦瑶的《煎药用水歌》 、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稿》等都对煎药用水有过详细的论述如今煎药用水基本上以自来水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洁净、新鲜、流动的原则,其他使用的还有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等农村有些地区还使用井水、河水,当以洁净、新鲜、流动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至于它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煎药注意先煎与后煎:论古人的煎药法(二)先煎现代认为,先煎主要应用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有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需久煎祛除毒性。

      而在古代似乎并不是这样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先煎的要求,如麻黄、葛根、茯苓、栀子、生姜、蜀漆、大黄、瓜蒌、肥大枣、茵陈、芍药、苇茎、厚朴、枳实等皆有“先煮”的方剂明·陶华就在《伤寒六书》中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先煎用法,曾提出主病之药先煎的观点,以后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 、李梴的《医学入门》 、缪希雍的《炮炙***》都有类似提法,并列出具体药味,如下表缪希雍认为:“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下余药……凡诸治剂,必有主治为君之药,俱宜先煎,则效自奏也 ”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煎药时间的顺序各有不同:“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这时已并不完全主张主治之君药先煎了后煎后煎又称后下,现代主要用于一般气味芳香的药物,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为不破坏其有效成分也应后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在《伤寒杂病论》中不用后煎后下等词汇,而是在先煎各种药物之后再煎余下的一味药如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等五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中的煎法是“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显然,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桂枝后下了再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四味组成,煎煮方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大黄后下,芒硝更后下对于《伤寒论》先煎后下的意义,石寿棠是这样分析的:“至于煎法……或先煎以厚其汁,或后煎以取其气,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缓行,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大承气汤,先煎大黄、枳实、厚朴,后下芒硝是也) ”徐大椿对煎药法极为重视,他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煎药的先煎后下,体现的是煎药时间长短, “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 ”只有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否则“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论古人的煎药法(三)古人对煎药的火候十分讲究南朝梁陶弘景就指出:“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 ”这是自古以来煎药的基本火候。

      如果用火过急则会汤液溢出,还可能熬干汤液,不仅造成药材浪费,而且可能造成药物变性而有害于身体文火慢煎是对一般汤剂的煎药要求,其目的是将有效成分更多地煎煮出来王怀隐指出:“凡煮汤……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出 ”王好古也指出:“病人服药……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缪希雍强调指出:“煎时不宜烈火,其汤腾沸耗蚀而速涸,药性未尽出而气味不纯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责药不效咎将谁归?”患者及家属常常不知道煎药需用文火的道理,往往采用急火速煎,服用后疗效不好,反而责怪医生,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煎药用火的基本原则造成的然而不是所有的煎剂都要采取文火慢煎,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药物的功效主治的不同,常常采取不同的煎法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 ”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 ”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 ”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指出解表药因以气胜,故需急火速煎,补益药因以味胜,故需慢火缓煎。

      清代石寿棠在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用药法则时,谈到火候问题:“至于煎法,亦当用意……欲其上升外达,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 ”清代徐大椿分析了药物用“猛火” 、 “缓火”的原因:“煎药之法各殊……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缓火者各有妙义,不可移易今则不论何药,惟用猛火多煎,将芳香之气散尽,仅存浓厚之质如煎烧酒者,将糟久煮,则酒气全无矣,岂能和营达卫乎?须将古人所定煎法,细细推究,而各当其宜,则取效尤捷 ”已经认识到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大火酒煎的情况下会挥发掉,就如同制造烧酒时如果煎煮的时间过久会使酒精蒸发一样黄凯钧对于人参的煎法认识不同,他认为人参不是用文火,而应用武火:“煮药之法,取味者火宜缓,取气者火宜速若人参虽取气,亦须武火缓煎 ”吴仪洛指出了一些动物类药物需要微火慢煎,而且膏滋类药物都应如此:“凡煎阿胶、鹿胶等,止宜微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若日数多,火气太重,虽陈之至久,火气终不能脱,服之不惟无益,反致助火伤阴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 ”古代往往是以用什么作为燃料来控制和掌握火候明代孙志宏撰提出桑木是最好的煎药用木柴:“煎药***……用桑柴火不缓烈,取几分者,必准其数。

      ”李时珍对于煎药的火候也十分重视,他说:“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又有阴寒烦躁及暑月伏阴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 ”在《本草纲目》中列有火部, “撰火之切于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种” ,包括阳火、阴火、燧火、桑柴火、炭火、白炭、芦火、竹火、艾火、神针火、火针、灯火、灯花、烛烬其中适合煎药的有桑柴火、炭火、芦火和竹火李时珍在“桑柴火”条引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话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 ”指出:“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在炭火条中指出:“栎炭火,宜锻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 ”在“芦火” 、 “竹火”条中指出:“宜煎一切滋补药” ,并进一步指出:“凡服汤药……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清初尤乘对于《本草纲目》煎药用柴进行了补充,他提出要“慎火候,按方书所载 ”具体使用的有桑柴火、栎炭火、金粟火、烰炭火、芦荻火、竹火等桑柴火: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良。

      《抱朴子》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痛久服不患风疾故也栎炭火:宜煅炼一切金石之药,以其坚也金粟火:即粟米壳也,煅炼丹药用烰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芦荻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煎药火候有文武从容和缓,不疾不徐,文火也恐炽焰沸腾,则药汁易涸,气味不全耳,并用纸蘸水封器口煎之如煎探吐痰饮之剂,当用武火,取其急速而发吐之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