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隧道基坑支护与开挖专项方案.doc

17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7259432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MB
  • / 17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华隧道基坑支护、开挖专项方案第一章 工程概况第一节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中山市东区,毗邻京珠高速公路,呈南北走向本项目为旧路改造工程,工程设计的目标以满足现行规范指标要求为基础,尽最大可能利用旧路为原则,以求达到技术指标科学合理、工程经济的目标本工程位于中山市长江路与康华路的交汇处,康华隧道施工段康华隧道,位于长江北路,隧道呈南北走向隧道为主线下穿+平交的下沉式隧道隧道全长510m,由210m敞开段+120m暗埋段+180m敞开段组成,基坑宽31.3m,深约1.8~8.9m;泵房处局部深度约13.5m本隧道共分为D1-D17共17节段,每段长30m隧道基坑挖土方量96876.6m3康华隧道下穿康华路口,隧道起讫桩号K4+520~K5+039.828,其中短链9.828m,隧道全长510m,除起终点位置为直线外,隧道位于R=650,Ls=100的平曲线上隧道由210m敞开段+120m暗埋段+180m敞开段组成隧道竖向设置呈“V”形竖曲线,为行车平顺,且降低造价,本次设计隧道上下坡度均为4.5%。

      下穿隧道均采用整体式断面,双向六车道设计,隧道路面横坡采用双向1.5%,其中超高断横坡2.5%隧道底板水平设置,隧道超高断横坡变化由底板上方的混凝土压重层来调节隧道敞开段横断面布置为:t(侧墙厚)+0.75m(检修道)+12.0m(车行道)+2.0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0.75m(检修道)+t(侧墙厚)隧道暗埋段横断面布置为:0.9m(侧墙厚)+0.75m(检修道)+12.0m(车行道)+0.65m(防撞墩)+0.7m(中墙)+0.65m(防撞墩)+12m(车行道)+0.75m(检修道)+0.9m(侧墙厚)康华隧道主体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深约1.8m~8.9m,泵房处局部深13.5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钢板桩和钻孔桩+钢筋混凝土支撑(钢支撑)的结构形式,钻孔桩外侧采用双排水泥搅拌桩止水详见附图:康华隧道围护结构横断面图康华隧道平面布置图工程名称:中山市长江路改造(一期)工程工程地点:中山市市长江路路与孙文东路交界处两侧建设单位: 中山市一环长江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理公司: 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勘察单位:中山市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总包单位: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监督单位: 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单位: 市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工程质量目标:合格第二节 编制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5、《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9、《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12);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2、《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13、《广东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14、《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15、《康华隧道基坑工程》施工图;1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9、《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20、《隧道工程专项设计》书2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山市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2、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23、关于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质[2011]13号;24、关于印发《中山市基坑工程管理规定》的通知,中建质[2013]02号;25、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6、其他国家和地方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

      第三节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一、地形地貌该工程场地位于中山市长江北路,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淤积平原,属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原地貌单元二、气候、气象场地处于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为21.9℃,并呈逐年缓慢上升的态势,极端高温可达39.1℃(2004年7月1日),已属罕见,极端低温在0℃以上受亚热带海洋气候影响,区内降雨极为丰富,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和秋旱,全年降雨量在1500mm,最大可达2300mm,每年以5~8月份是雨季,占每年降雨量的60%以上,又以5、6月降雨量最为集中,日降雨量>50~100mm,特大暴雨日降雨量>200mm,台风、强热带风暴带来的灾害性暴雨最具破坏性,冬季雨量少,11月份至翌年2月份,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0%,日降雨量<50mm区内以季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一般风力、风向稳定,风力在2~4级,7~9月份常受台风侵扰,全年平均1~4次,风力常达6~9级,最大达12级,风速最大达34m/s三、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在孔深58.10m范围内,第四系土层主要见有人工填土,坡积成因的粉质黏土,淤积成因的黏土、粉质黏土和砂层,残积成因的黏性土、砂质黏性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花岗岩和寒武系变质砂岩。

      现依埋藏条件由浅入深将隔层分别叙述如下:(1)杂填土(砼路面)、素填土(Qml层号1-1、1-2):杂色,主要由碎石、块石、碎砖、砂土、粉质黏土等组成,表面多为砼路面,为新近回填物,松散状,层厚0.25~6.20m,普遍分布2)粉质黏土(Qdl层号2):黄褐、灰黄等色,含大量石英中粗砂,可塑状,层厚2.00m,层面埋深0.70m,仅BZK1孔分布3)淤泥(Qm层号3):深灰色,局部含大量蚝壳碎屑、腐植质,流塑状,层厚0.40~25.10m,层面埋深0.40~6.90m,分布较广4)粉砂、细砂、中砂(Qal层号4):灰、灰黑、灰褐等色,以石英质砂为主,含较多淤泥或黏性土,饱和,级配差,松散状,层厚0.40~9.30m,层面埋深1.30~23.50m,分布较广5)黏土、粉质黏土(Qal层号5):黄褐、灰黄、灰褐等色,局部含夹较多粉细砂,可塑状,层厚0.80~10.90m,层面埋深6.50~18.50m,仅局部分布6)淤泥、淤泥质土(Qm层号6):深灰色,局部含较多蚝壳碎屑、腐植质,流塑状,层厚0.60~13.50m,层面埋深6.10~22.40m,分布较广7)中砂、砾砂(Qal层号7):黄褐、灰黄等色,以石英质砂为主,含较多黏性土或淤泥,饱和,级配较差,呈松散~稍密状,层厚0.60~5.50m,层面埋深6.30~24.00m,局部分布。

      8)黏性土、砂质黏性土(Qel层号8):黄褐、灰黄、褐红、棕红等色,由石英、高岭土及云母、绢云母等组成,遇水易崩解和软化,可塑~硬塑状,层厚0.50~21.80m,层面埋深0.40~27.70m,普遍分布9)变质砂岩(变质):棕红、灰黄、紫红、青灰、麻灰等色,主要有石英、长石、高岭土及绢云母组成,按风化程度分层:①全风化层:岩体多风化成黏性土状,层厚0.40~14.00m,层面埋深11.30~28.90m,局部分布②强风化层:岩体裂隙发育,极破碎,岩芯呈半岩半土-碎块状,层厚0.40~17.60m,层面埋深13.10~38.10m,局部分布③中等风化层:岩体裂隙发育,较破碎,岩芯呈块状-短柱状,为较软~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揭露层厚1.60~7.30m,层面埋深23.30~42.10m,局部揭露④微风化层:岩体裂隙欠发育,较完整,岩芯呈短柱状,为较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揭露层厚0.40m,层面埋深27.4m,仅BZK42孔揭露10)花岗岩(侵入):灰黄、浅肉红、黄褐等色,中细粒结构,主要由石英、长石、高岭土及云母组成,按风化程度分层:①全风化层:岩体多风化成黏性土状,层厚0.50~20.30m,层面埋深6.30~26.00m,局部分布。

      ②强风化层:岩体裂隙发育,极破碎,岩芯呈半岩半土-碎块状,层厚0.30~18.00m,层面埋深5.20~34.80m,局部分布③中等风化层:岩体裂隙发育,破碎~较破碎,为较软~较硬岩,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Ⅴ级,揭露层厚0.90~8.50m,层面埋深4.50~50.10m,局部揭露④微风化层:岩体裂隙欠发育,较完整,岩芯呈短柱-长柱状,为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揭露层厚7.00m,层面埋深20.40m,仅BZK42孔揭露四、场地类别及地震效应综合评价并结合第一次勘察评定:地基场地隧道(1)及处于隧道(1)处的地道为中软土类型,其覆盖层厚度大于3m,小于5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划分标准,综合评价地基场地类别属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建筑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划分场地分类为Ⅱ类场地其它地基场地评价为软弱土类型其覆盖层厚度大于15m,小于8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划分标准,综合评价地基场地类别属Ⅲ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建筑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划分场地分类为Ⅱ类五、砂土液化判别场地分布有粉砂层,场地地下水位较深,高程一般在1.0m以上,场地内粉砂土层呈饱和、松散~稍密状,局部孔以稍密为主,当发生地震时,有效压力减小直至完全消失,砂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而使位于砂土层以上的基础失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地震液化判别,采用原位标贯试验的判别方法计算得出,场地内的粉砂层为可液化地层,钻孔液化指数为3.20~12.30,综合判定场地具有中等液化六、地下水本次勘探揭露深度内,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软土层中孔隙潜水,以人工填土、淤泥类土层和各砂层为主要含水层,其中砂层的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淤泥类土层相对较差,而上部的填土层不均匀,局部以抛石、碎石、碎砖、砼块等硬杂质和砂土为主要成分回填处的富水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好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邻近河涌(羊角涌)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下水位受河涌水的涨落影响较为明显(施工时为雨季),钻探后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0.90~2.40米,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0.75~4.23米根据勘察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附录G.0.1条判断,场地的环境类型属Ⅱ类。

      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环境水对场地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环境中具有中等腐蚀性、长期浸水环境中具有微腐蚀性第四节 周边环境及施工场地本工程位于中山市长江路与康华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