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化学习题及答案.doc
16页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概念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盐酸—镁粉反响: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参加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3、锆盐—枸椽酸反响: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4、SbCl5反响:鉴定查耳酮5、氨性氯化锶反响:鉴定3‘4’ 邻二OH黄酮二、填空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2 – 苯基色原酮〕根本构造的一系列化合物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构造中是否存在〔穿插共轭体系〕有关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如果〔双健〕氢化,则〔穿插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查耳酮分子中存在〔穿插共轭体系〕构造,故呈〔黄〕色5.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
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响呈〔红〕色查耳酮类与HCl—Mg粉反响呈〔黄〕色12.具有〔3- OH 〕、〔 5 – OH 〕〔邻二酚OH〕构造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响常用的铝盐是〔三氯化铝〕13.二氯氧锆—枸椽酸反响黄色不褪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3- OH〕,黄色褪去的黄酮类化合物是〔5 – OH 〕因〔 3- OH 〕形成的络合物较〔 5 – OH〕形成的络合物稳定黄酮类化合物加氯化氧锆试剂显黄色,滴加枸椽酸后黄色消褪,说明该化合物具有〔 5 – OH 〕基团。
14.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3‘、4‘ - 二OH〕的构造,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响,生成〔黑色〕色沉淀15.黄酮苷类以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一般可用〔热水〕、〔乙醇〕和〔正丁醇〕进展提取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乙醇〕、〔乙酸乙酯〕等来提取多甲基黄酮苷元,可用〔苯〕提取16.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可被聚酰胺〔吸附〕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愈〔多〕,则吸附愈〔强〕,愈〔难〕洗脱如果形成分子氢键,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小,易被洗脱分子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故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被洗脱以含水移动相作洗脱剂,苷元往往比相应的苷〔难〕被洗脱单糖苷往往比相应的三糖苷〔难〕被洗脱30%乙醇、95%乙醇、氢氧化钠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层析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尿素、氢氧气钠、95%乙醇、30%乙醇、水〕聚酰胺与不同类型〔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氢键吸附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大与〔黄酮〕大与〔二氢黄酮醇〕大与〔异黄酮〕17.芦丁是〔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草药〔槐米〕中含量最高,常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芩、根三、选择题1、黄酮类化合物的根本碳架是〔 C 〕。
A C6 – C6 –C3 B C6 – C6 –C6 C C6 – C3–C6 D C6 –C3 E C3 – C6 –C3 2、与2‘ –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2、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时构造的特点是〔 C 〕 A 具有助色团 B 具有色原酮 C具有2 –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D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E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 A 黄酮 B 花色素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4、不属于平面型构造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黄酮醇 B 黄酮 C 花色素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5、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5 – 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 C 3 – 羟基黄酮D 3’ – 羟基黄酮E 4‘ – 羟基二氢黄酮6、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 A 5 – 羟基黄酮 B 7 – 羟基黄酮 C 4‘ – 羟基黄酮 D 3‘ – 羟基黄酮 E 6– 羟基黄酮7、一般不发生盐酸 – 镁粉反响的是〔 E 〕。
A 二氢黄酮 B二氢黄酮醇 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61、如*样品液不加镁粉而仅加盐酸显红色,则该样品中含有〔 B 〕 A 二氢黄酮醇 B 花色素 C二氢黄酮 D 黄酮 E 异黄酮8、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 E 〕 A 盐酸 – 镁粉试剂 B FeCl3试剂 C Gibb’s试剂 D 2%NaBH4甲醇溶液 E 1%AlCl3甲醇溶液9、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C 〕 A 二氢黄酮 B查耳黄酮 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10、与硼酸反响生成亮黄色的黄酮是〔 B 〕 A 4‘ – 羟基黄酮 B 3 – 羟基黄酮 C 5 – 羟基黄酮 D 3‘ – 羟基黄酮E 7 – 羟基黄酮11、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5%NaHCO3萃取可得到〔 E 〕 A 5,7 – 二羟基黄酮 B 5 – 羟基黄酮C 3‘,4’ – 二羟基黄酮D 5,8– 二羟基黄酮E 7,4‘ – 二羟基黄酮12、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别离的溶剂是〔 D 〕 A 乙醇 B 甲醇 C 碱水 D 乙醚 E 丙酮13、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D 〕。
A 5%Na2CO3 B 1%NaOH C 5%NaOH D 饱和石灰水 E 氨水14、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参加〔 C 〕 A AlCl3 B Ca(OH)2 C H3BO3 D NaBH4E NH3 . H2O 15、以下化合物进展聚酰胺柱色谱别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 – 二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醇C 3‘,4’ – 二羟基黄酮D 4‘ – 羟基异黄酮 E 4‘ – 羟基二氢黄酮醇 370、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A 〕 A 水B 30%乙醇 C 70%乙醇 D 尿素水溶液 E 稀氢氧化钠16、含3 – 羟基、5 –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不宜用以下哪种色谱法别离〔 C 〕 A 硅胶 B 聚酰胺 C 氧化铝D 葡聚糖凝胶 E 分配17、不同类型黄酮进展PC,以2% ~ 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是〔 E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17、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常用碱溶酸沉法,加石灰乳调pH应调至〔 C 〕。
A pH 6 ~ 7 B pH 7~ 8 C pH 8 ~ 9 D pH 10 ~ 12 E pH 12以上18、黄芩苷可溶于〔 E 〕 A 水B 乙醇 C 甲醇 D 丙酮 E 热乙醇19、以下最难被水解的是〔 A 〕 A 大豆苷 B 根素C 花色素 D 橙皮素 E 黄芩苷四、多项选择题1、的氧化程度 C C3-位是否有羟基 D A环的连接位置 E B环的连接位置2、在取代基一样的情况下,互为异构体的化合物是〔CD 〕 A 黄酮和黄酮醇 B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C 二氢黄酮和2’ – 羟基查耳酮 D 黄酮和异黄酮 E 黄酮醇和黄烷醇3、母核构造中无羰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E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花色素 E 黄烷醇 379、显黄色至橙黄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C〕 A 黄酮 B花色素 C 查耳酮 D二氢黄酮 E 黄烷醇 380、具有旋光性的黄酮苷元有〔BDE 〕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二氢黄酮醇 E 黄烷醇4、引入7,4‘ – 二羟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 ABC 〕。
A 颜色加深 B 酸性增强 C 水溶性增强 D 脂溶性增强 E 碱性增强5、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BCE 〕 A NaBH4反响呈红色 B 盐酸 – 镁粉反响呈红色 C 水溶性大于黄酮 D 显黄色 E 有旋光性6、鉴别3,4‘ – 二羟基黄酮和5,3’,4‘ – 三羟基黄酮可采用〔 CD 〕 A Gibb’s反响 B NaBH4反响 C 锆盐 – 枸橼酸反响 D 氨性氯化锶反响 E 盐酸 – 镁粉试剂7、Gibb’s反响呈阳性的是〔ACDE 〕 A 5 – 羟基黄酮 B 5,8– 二羟基黄酮 C 5,7 – 二羟基黄酮 D 8 – 羟基黄酮 E 7,8 – 二羟基黄酮8、能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的化合物是〔ADE 〕 A 3‘,4‘ – 二羟基黄酮 B 6,8– 二羟基黄酮 C 2’,4‘ – 二羟基黄酮 D 5,7– 二羟基黄酮 E 3,4’ – 二羟基黄酮9、金属盐类试剂是指〔 ABCD 〕 A 1%AlCl3甲醇液 B 1%FeCl3醇溶液 C 0.01mol/L SrCl2甲醇液 D 2%ZrOCl2甲醇液 E 2%NaBH4甲醇液。
10、提取黄酮苷类的方法有〔 BCD 〕 A 酸溶碱沉法 B 碱溶酸沉法 C 乙醇回流法 D 热水提取法 E苯回流法11、在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乙醚液中,用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AC 〕 A 7– 羟基黄酮 B 5 – 羟基黄酮 C 7,4‘ – 二羟基黄酮 D 6,8– 二羟基黄酮 E 4’ – 羟基黄酮12、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有〔ABCDE 〕 A 化合物类型 B 酚羟基位置 C 酚羟基数目 D 芳香化程度 E 洗脱剂种类13、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别离黄酮苷和苷元的混合物时,主要原理是〔 EB 〕 A 分配 B 吸附 C 离子交换 D 氢键 E 分子筛14、氧化铝柱色谱不适合以下哪些化合物的别离〔ABE 〕 A 5,7– 二羟基黄酮 B 3‘,4’ – 二羟基黄酮 C2‘,4‘ – 二羟基黄酮 D 6,8– 二羟基黄酮 E 3,4’ – 二羟基黄酮15、芦丁经酸水解后可得到的单糖有〔 AB 〕 A 鼠糖 B 葡萄糖 C 半乳糖 D 阿拉伯糖 E 果糖五、简答题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
具有C6 – C3 – C6的一系列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