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_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271725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1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   四、弘扬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  大力弘扬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社会的共同要求政府、高校和社会都应为此做出努力  1.政府必须在维护高等教育公益性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维护和弘扬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必须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提供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办学效率,高等教育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并非不可,但市场机制的介入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就此放手相反,在教育这类具有极强外溢性、最能体现公平、公正、公益原则的领域,政府更应有所作为,实现对纯市场化的超越,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祉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性有赖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积极监督政府必须保证高等教育为公益服务,确保高等教育能够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益物品,拓宽高等教育的公正性范围此外,为高校提供足够的经费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实例证明,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直接动因,它直接导致高校债务危机,成为学费迅速攀升的重要因素,结果严重动摇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地位因此,政府必须注重教育投入,让财政资金真正成为教育资金的主体,确保高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生产公益物品。

      再者,政府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公共教育财政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公平;同时,为了提高效益,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经费的配置也应当考虑效率原则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属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上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一般地说,由于地方政府更关注地方利益因而也会更关注效率问题,中央政府则可以超越地方利益而关注社会整体的公平问题[14]  2.高等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才观和社会职责重新定位  高校的职责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教养的公民他们必须弄清有教养的公民应当具备何种智能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应当具备领导才能、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各种“软技能”这些构成了工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今的高等教育仍在努力与知识应用型理念达成妥协但人的“学生”“雇员”角色二分法容易低估或忽视其身份中包含的其他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能力美国教育论者努斯鲍姆(M.C. Nussbaum)指出,人格的培养涉及三种能力:一是考察、质问和辨明自己生活和传统的能力,因为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公民,而不是一味听从权威的人;二是培养一种世界公民的意识,因为我们不仅仅属于家乡和祖国,同时也属于全人类,我们与其他民族应建立一种互认互爱的关系;三是培养一种移情思维的能力,因为我们需要置身于别人的生活,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事物。

      [15]总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高校的第一要务此外,高校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正义的问题上,不应局限于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或出台一些只有少数人参与的行动计划,而要将此类问题统合到全校的学术生活中,成为大学文化和日常教学与研究的一部分,甘当解决此类问题的排头兵,真正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高校来说,轻视自身改造社会的角色,就等于在复制原有的社会秩序其结果是,人人都将生活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均不成功的世界  3.实现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介入  对高等教育利益属性的细致划分,深化了过去的粗浅认识,也使得改变高等教育物品供给的组织结构在理论上成为可能比如传统认为应由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公益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交由社会组织来供给譬如说,高等教育公益物品的生产和提供有时候是两个可以相互分离的程序政府可以提供此类公益物品,而这种公益物品的生产,则可以交由社会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去解决可以说,高等教育公益物品供给的组织体系变得复杂而多元化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但公益性实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为了在较高水平上实现高等教育公益性,社会力量的有效介入必不可少首先,应在政府和大学之间建立真正的非营利和非政府中介组织,赋予其某种权力,保证其有效提供高等教育信息服务、质量监控、效益评估等公益物品;其次,要鼓励社会对公益性高等教育提供资助,政府可以通过免税等优惠政策推进社会捐资助学的步伐,学校也要以自己特色化的社会服务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

      [16]总之,在推崇“有限政府”和政府职能归位的今天,以社会力量助学推动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格外重要  五、正确引导高等教育的私益性,确保高等院校规范有序运行  在政府财力、人力和物力吃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公益物品交由市场供给,或者由社会自组织解决,必然会刺激高等教育私益物品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私益性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形式是,政府在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或推行高等教育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时,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架构(如减免税政策)、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不以营利为目的),完善法律机制(如关于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的法律规定)、加大监督力度(如成立政府代理机构)等,以保证私立院校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的有效运行、对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主体的合理经济回报,以及避免对公共利益构成严重损害政府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便对高等教育的私益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各种组织在一定制度框架下规范有效的相互合作,以达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就高校自身而言,其公益性体现在追求教育的平等输入和输出,促进社会正义但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它们也会助长不平等的社会选拔和个人利益分配。

      高校实行选拔入学制度、推行英才教育,对一些稀缺学位进行配置,必然带来大学生不同的地位利益,一些学生比其他学生享有更加优越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此外,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作用下,院校的公司式独立和增收趋向在创造私益的过程中突显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高校提高学费标准、出售科研成果、创立校办产业、开展有偿服务、以高价招收外国留学生等,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私益性发展容易泛滥失控,从而对其公益性构成损害为此,高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毕业生的个人才智只有为社会所用,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才能凸显其真正的价值;高校不应抛弃自己的传统,其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应当多一些无功利的追求,少一些市场行为的浮躁,不应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功能,但高校不能异化为政治团体,不能屈从于政治的压力而丧失其批判精神;高等教育具有经济功能,但高校不能沦为商业机构,不能因金钱的诱惑而追求利益最大化事实证明,高等教育盲目逐利只会降低自己的声誉,最终失掉生存发展的资本  高等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监督。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必须保证“人为我用”同时也为全社会所用,充分体现毕业生才智的社会价值,并担负起对毕业生继续教育的责任其次,社会力量办学必须严格照章办事,以保证办学质量为第一要务,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并注重对学校运作的监督和检查,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再者,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的校外参与主体和高等教育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的社会伙伴,都须明悉自己在本项目中的责权范围,依照相关规定,竭力与高校进行合作,在保证自身行为合法性的同时,要发挥对高校的监督作用,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在实现共赢的同时,更要注重此类项目的社会效益最后,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应当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以正确的荣辱观引领社会风气,创设良好的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确保高等教育合理地规约其私益性,最大限度地张扬其公益性  参考文献:  [1] [2] SAMUELSON P.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4):387-389.  [3] [10] [11] [12] MARGINSON S.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in higher education:A global revision [J]. Higher Education,2007,53,(3):307-333.  [4] [6] 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 [J]. 复旦教育论坛,2008,(1):10-13.  [5] 马金森,李梅.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私属性的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7,(3A);8.  [7] VARIAN HAL R. Microeconomic Analysis(2nded.) [M].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84.257-259.  [8] MARGINSON S.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in higher education:a‘glonacal’analysis [J].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4,2(2):175-245.  [9] 科恩,王玉昆.教育经济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8-89.  [13] WINSTON G. Towards a Theory of Tuition;Prices,Peer Wages,and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R]. Discussion Paper Number 65,Williams Project on the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 Williams-town:Williams College,2003.  [14] [16] 朴雪涛.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 [J]. 复旦教育论坛,2008,(1):5-9.  [15] FISHER S. Is there a need to debate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good ? [EB/OL]. http://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