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第五版_病因病机.ppt
148页第 四 章中 医 学 病 理 观 (病 因 病 机)前 言•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 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 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 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 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 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人体就 会发生疾病病 因 病 机•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第 一 节病 因第一节 病 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 气候异常、疠气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失 宜、劳逸不当、持重挣努、跌仆金刃、虫 兽所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对 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 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病因病 因 分 类1、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 2、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饮食、劳逸) 3、其他致病因素-(外伤、冻伤、烧烫伤、虫兽伤) 4、病理产物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清·叶天士: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病因相对性一、致病因素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情、饮食劳逸等,在正常情况下分别是自 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正常情志反 映及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它们并不导致 人体发病但是,在异常情况下就会成为 致病因素使人发病二、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痰饮、瘀血、结石,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然而随着疾病的继 续发展,到达另一阶段,则又可成为新的 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其 他不同的病证辨 证 求 因以病证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与 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 称为“辨证求因” 病 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多来源于自然界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1、六淫 •2、疠气六 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正 常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变化特点,而且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所以六气一般不会致病。
一、外 感 致 病 因 素1、六 淫1、六 淫六淫——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气候 变化异常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 的限度,这种情况下的风风、寒、暑 、湿、燥、火 六气,便称为“六淫” 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六气—六淫—六邪太过——时未至而气先至为气之太过如:春末早现暑热之气象 不及——时已至而气未至为气之不及 如:春初仍见冬寒之气象 急骤——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 急骤(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以上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 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或“六邪”2、六淫致病共性(1)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 或同时从这两个途径侵犯人体而发病,“外 感六淫”又称为外感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 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2、六淫致病共性(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 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 境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常因燥热 或火邪致病等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 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兼挟同时致病, 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 湿痹等等。
3、六淫致病个性(六(六 淫淫 性性 质和质和 致致 病病 特特 点)点)(1) 风 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 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 他季节也可 发生 • 风邪多从皮肤肌腠侵袭人体,从而产 生外风病证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故属于阳邪 . 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 开张 . 因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 以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的部 位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性如:风寒湿三邪共同侵袭人体关节经络可引起“痹证”,其中以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为主要表现的,便属于风邪偏盛,故又称之为“行痹”“风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疹块就有起病急骤、迅即波及它处,或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的特点 由风邪为先导的疾病,一般都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如小儿风水病,短时间发生头面一身悉肿③ 风 为 百 病 之 长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病 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寒、暑、湿、燥、火诸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 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风燥等。
风邪是外感发病的一种较为重要和广泛的 致病因素2) 寒 邪寒是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 季或因气温骤降,或因失于防寒保暖, 常易感受寒邪而形成外寒病证此外,骤然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 贪凉露宿,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途径• 寒邪为病,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 “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 “ 伤寒” •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 称之为 • “中寒”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表现,其性属阴,故寒邪属 阴邪人体阳气本可以制约阴寒,但阴 寒之邪偏盛,则人体的阳气不仅不足以 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之邪所伤,故 寒邪侵袭,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② 寒 性 凝 滞 主 痛 •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 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 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寒邪侵犯人体,阳气 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 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袭表之太阳伤寒证,可见头项强痛 骨节疼痛;痹病中的寒痹,因感寒邪偏 盛,故以关节疼痛剧烈为主要表现而又 称为“痛痹” • 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 症状。
因此,把寒性凝滞和寒性主痛联 系起来,合称为寒性凝滞主痛• ③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 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急的致病特点寒 性 收 引• 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 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 • 寒邪侵犯血脉,则血脉挛缩,气血凝滞 ,而见脉紧、头身疼痛 • 寒邪犯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挛,而 见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 寒入厥阴肝脉,可见少腹拘急不仁3) 暑 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乃火热所化,有明显的季节 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说明温、热、火、暑是同一类型的病邪,只是程 度与季节上的不同 • 发生在夏至之前的是由温邪所致的温病 • 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的,才是暑邪所致的 暑病 •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 所化生,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由于夏季气 候炎热,故暑邪与其他季节的温热邪气相比 ,比其他季节的火热之邪更为炽盛因此,暑邪侵犯人体迅即出现壮热、面赤、 目红、心烦、脉洪大而数等一派热势弛张 上炎的症状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②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而暑为阳热之甚, 故暑邪侵犯人体,最易导致腠理开泄,汗 出津津。
• 汗出过多,一方面伤津,另一方面耗气, 严重者,大汗淋漓,气随津脱暑易伤津耗气• 临床上暑病患者,除见大汗出,口渴喜饮 小便黄赤短少等伤津表现之外,还可见到气 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气 或气脱的症状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③ 暑 多 挟 湿 •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 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 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 • 其临床特征是: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 之外,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恶,大便 溏泄不爽等湿气阻遏的症状4) 湿 邪• 湿为长夏主气 • 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 腾,交互熏蒸弥漫,湿气充斥,为一年之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 • 此外,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招 致湿邪而致病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 • 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 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胸脘痞 闷,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 •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 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脾为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其性喜燥而恶 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 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 泄泻、尿少、水肿等症状。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② 湿 性 重 浊 •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 而发病,其临床症状常具有沉重或重着感 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 肢酸懒沉重,头重如束如裹布帛 •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重着, 故湿邪偏盛所致的痹证常称为“湿痹” • ② 湿 性 重 浊 • “浊” 即混浊或秽浊之意是指湿邪致病 ,常出现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临床 症状 • 如:面垢较多、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白浊、湿疹溃烂流水 等等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③ 湿 性 粘 滞 •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 一是湿病症状的粘滞性,如湿留大肠,则见大便粘腻不爽或里急后 重,大便脓血如湿阻膀胱,则见小便涩滞不畅,或小便 频急量少涩痛;湿浊内盛,舌苔多见粘腻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③ 湿 性 粘 滞 • 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 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 ,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 点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性 • 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 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 此外,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 多由湿邪下注所致5) 燥 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 • 秋天气象肃杀收敛,风劲物燥,此时燥邪 最易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产生外 燥病证燥邪侵袭所致病证,由于相兼的寒热邪气不一,又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阳以曝,燥 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温燥病证•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西风肃杀,燥 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病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干涩之病邪,且易伤阴津,故燥性属阳 燥邪为病,虽有温燥、凉燥之分,但只不过是所 兼邪气属性不同,并不影响燥邪自身特性 燥邪性质干燥涩滞,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造成各种津液亏虚和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如:口鼻干燥、唇干焦裂、咽干口渴、皮肤干 涩 ,甚则皱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等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②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与外界大气相通燥 邪伤人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燥邪犯肺,耗伤肺津,使宣发肃降失司甚则伤及肺络,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或痰中带血6)热(火)邪• 热旺于夏季,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或 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升,人体不注意适 时调理,通风降温,每易感受热邪而形 成外感热病。
• 温、热、火三者属于同一性质的病邪 ,均为阳盛所化,故常混称为温热之 邪、火热之邪• 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 极温 < 热 < 火• “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如风 热、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