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课件1 中图版.ppt
11页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工业化的起步时间:1953年—1957年背景:1、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与当前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依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建设成就:1、我国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汽车;2、我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3、第一家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建成投产;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沟通了南北交通;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蜿蜒直达“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作用: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标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它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三、三大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条件: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必要性:人们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方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变化:由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改造形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最初的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一过程,使资本家企业逐步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2)完成: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三大改造的意义(1)积极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拒绝对优势地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逐渐确立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1)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去的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