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笔记.doc
14页王浦劬 ?政治学根底? 笔记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 政 治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一、假设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标准性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表达或外化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根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达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确实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根底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定义有三根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根本方面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开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开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异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根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根底,但社会利益差异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异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异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二、政治的社会地位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达出来的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开展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别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第二章 政治学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涵义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根底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说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开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根本内容分为政治学根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根底性等特性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开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开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现代西方政治学大体朝着两个方向开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根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开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60年代起,它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根底,又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底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开展性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开展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
到西周,那么参加了明德慎罚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开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开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开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开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开展与进步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哲学原那么,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根底,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
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根本程序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现代西方政治学还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 问题沟通分析方法等新方法第二篇 政 治 关 系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根底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根底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利益的内在矛盾1.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根本的矛盾。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开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第二节 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涵义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二、共同利益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根底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局部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三、利益矛盾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发生依赖于两个根本条件就其矛盾的程度而言,它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 利益。
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三节 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