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关于清朝历史的五个问题精编.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1824****985
  • 文档编号:281278979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关于清朝历史的五个问题 了解历史的作用: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吸取养分,获得阅历和启示.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历史(一) 清朝的加衔制度是怎么样的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假如因公殉职,或是有突出贡献,朝廷按例会有所表示,在原职的基础上赐予加衔不过在明代以前,这种加衔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到了清代以后,关于加衔,才有了法律上的规定 清初由于是开国时期,重视武功,只是规定了武职官员的加赠事宜,并以级别加以区分如顺治九年(1652)规定:提督任满三年,勤劳死事者,均准加一级顺治十年(1653)定:总兵官赠三级,副将、参将二级,游击、都司、都司佥书一级,以下不加赠 但是清初时期,由于爵位和官职不分,因此这一时期的加赠其实就是赠爵后来,爵职分开以后,才成为真正的赠衔康熙三年(1664),又做了详细规定:提督、总兵、副将病故如奉旨交部议奏赐予加赠者,副将充提都、总兵官赠署都督佥事,提督赠都督同知 康熙十三年(1674)又定:绿营武职阵亡,均给以加赠,提督、总兵官各加赠三级,副将、参将各加赠二级,游击、都司、守备各加赠一级。

      次年,又将千总、把总阵亡者,照守备例加赠一级 雍正二年(1724)年,左都督充提督、总兵官者,无可加赠,嗣后如有特交部议恤者,有部将应否加赠宫、保之外恭请钦定同是这一年,雍正帝出台措施,绿营武职阵亡者其子孙给荫,三品以上均荫以守备,四品至把总均荫一千总,阵亡之提督、总兵官荫子弟一人,以都司用;副将、参将、游击荫子弟一人,以守备用;都司、守备荫子弟一人,以千总用;千总、把总荫子弟一人,以把总用 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体制更加完备,规定绿营将士和八旗一样,一体赐予世职从今,“汉员死难者,亦多得世职矣 乾隆以前,武职加赠或给荫还仅仅是限于“阵亡”,嘉庆时期有了新的变动嘉庆六年(1801)出台新的规定:官兵出洋巡哨,遭风飘身故者,提督、总兵荫子弟一人,以都司补用;副将、参将、游击荫子弟一人,以守备补用;都司、守备荫子弟一人,以千总补用;千总、把总荫子弟一人,以把总补用 旗人将官带兵船巡哨,在大洋大江遭风飘身故者,官兵俱照阵亡例分别赐予抚恤银两,三品官荫子弟一人,以五品官用;四品官荫子弟一人,以六品官用;六品以下官荫子弟一人,以七品官用,均按品食俸 此外,官兵因擒拿盗贼被害者,也被划入因公殉职的范畴。

      提督给骑都尉又一云骑尉世职,总兵给骑都尉世职,副将以下,把总、经制、外委以上,俱赐予云骑尉世职 上面介绍的是武职官员,文职官员也有加衔和荫子规定官员因公殉职,如在外洋、大江、黄河、洞庭湖、洪泽湖等处阵亡、伤亡者,均赐予赠衔而荫其子弟赠衔详细分为十八等: 总督赠太子少保衔,巡抚赠右都御史衔,布政使赠内阁学士衔,按察使、盐运使赠太常寺卿衔,道员赠光禄寺卿衔,知府赠太仆寺卿衔,同知、知州、通判赠道员衔,知县赠知府衔,州同、布政司经验、理问赠知州衔,州判、布政司都事赠都察院经验衔,县丞、府经验赠銮仪卫经验衔,教谕赠国子监助教衔,训导赠国子监学录衔,布政司照磨赠布政司都事衔,按察司照磨赠按察司知事衔,主簿赠盐运司经验衔,吏目、巡检赠盐运司知事衔,典吏赠主簿衔 以上只是地方官员的赠衔规定,朝中文武大员死后的赠衔并无明确的规定但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即依据大臣生前所得加衔及皇帝认为其为国效力的程度赐予恩赠既可以赠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又可以赠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而且尚有赠六部尚书衔 假如已有加衔,则酌量赐予更高级别的加衔,如高校士刘统勋加赠太傅;高校士、一等伯、直隶总督李鸿章追赠太傅等。

      还有时隔多年加恩赠衔的状况,如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顾八代,死时赠太傅,后又追赠太师 清朝历史(二) 清朝灭亡后汉人为什么不情愿剪头发清兵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强迫一般百姓剃发留辫子,甚至流传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汉族人因为老祖宗传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因为头发的问题与清廷做了很多斗争,但这一标记性的屈辱发型,还是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清朝最具有辨识度的特征 我们看古装剧,唐朝汉朝尚不简单区分,但清朝戏却是一眼就能认出来,就是因为男子们的明显的阴阳头二百多年过去,1911年清帝退位,驾驭政权的民国政府也刚好发布了剪发令 很惊奇的是,同当年一样,很多汉人仍旧不情愿剪掉头上的辫子 梅兰芳先生在1912年6月才剪掉自己的辫子,距离剪发令的颁布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但他仍旧是最主动的一批人之一梅兰芳先生的两位跟班,死活都不情愿剪掉自己的辫子,梅先生只好夜里趁他们都睡着了,偷偷用剪子把辫子剪掉结果这两位还要含着眼泪捧着辫子去找老太太诉苦 民国初期人们对辫子的衷情,可见一斑 对比二百年前人们因为不情愿留辫子而发生的多数冲突,实在让人感到讽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饱受清廷二百多年欺压的汉族人,面对民国政府的上台,不该庆幸最终可以剪掉这恼人的辫子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方面因为人都是健忘的谁还会记得二百年前的事情,当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后来的扬州繁华早已不再一个时空,康熙年间的韦小宝就拿这个跟天地会撒过谎 人人都只望见眼前的一切,却不会去管当年的血腥当年清廷的剃发留辫吩咐,早就成为故纸堆里的东西人们只知道现在新的政府要让大家剪去辫子,实在不习惯 另一方面,是清廷过去对辫子的美化 时间可以让人遗忘,也可以让人触摸不到真相清初几代人还会记得反清复明,还知道自己是汉人而皇帝是从关外来的“非我族类”钱穆先生就曾说过,他一度不知道皇帝是满人:“伯圭师随又告余,汝知今日我们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余骤闻,大惊异,云不知归,询之先父先父云,师言是也今日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 这就与满清政府的刻意隐瞒有关了 最初的剃发令,原来只允许男子脑后留下一条小辫,美其名曰“金钱鼠尾”而后来在清廷的默许下,很多人的辫子越来越粗,甚至成为男子气概的象征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神鞭》,就是一条辫子鞭。

      所以,更多平民百姓会觉得,自己的辫子是祖上传下的,什么民族气节都与自己无关因为爷爷就有辫子,爷爷的爷爷也有辫子,你凭什么把我的辫子剪掉? 更重要一点,人们都是随大流的,没人情愿做出头鸟,因为出头鸟总被人打,活命要紧 清帝虽然退位了,但是不是还有遗老复辟,城头变化大王旗,谁知道这辫子明天还用不用得着而且大家眼见耳听的,都是反叛的革命党才剪辫子,自己心中的权威如乡绅、老爷们也都没有剪辫子,所以,为了活命,辫子还是留着的好 《阿Q正传》中,钱太爷的儿子留学回来还要带着一条假辫子,钱老太太还要到处说明: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剪去的但这位进步的钱公子,还是免不了被阿Q骂作“假洋鬼子”——里通外国之人 以上,不是民国人不情愿剪辫子,实在是剪辫子的法令太突兀,清朝留了二百六十年的辫子——换成一件瓷器就够得上传家宝了——说剪就剪,实在难以接受 清朝历史(三) 清朝入关后为什么没有推广满语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之后,清军入关,起先了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清朝一共持续了276年,在此期间,百姓的一些生活习俗被强行扭转过来,比如闻名的“剃发易服”,将长发束冠改为“金钱鼠尾”等等。

      那为何皇帝不全国推广满语呢? 如今,满语已经仅限于探讨领域运用,可见清朝皇帝并没有让满语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当然,满语仍旧有部分融入了汉语,比如东北话“咋呼”、“埋汰”、“故懂”等词汇,就来源于满语;再比如老北京话讲究轻声和儿化音,也是受满语的发音习惯影响 熟识历史的人都知道,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因此满语也是从女真语演化而来,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来源于中国北方金朝存在的时候,女真人曾经以契丹文为模板创建了女真文字,但不久金朝被元朝灭亡,女真人就分成了两个部分 在中原的女真人被高度汉化,生活习俗甚至日常运用的文字,都跟汉族没什么区分了;而在东北的女真人,又深受蒙古文化影响,久而久之,女真文字在明朝彻底失传,明朝末年,女真人写书面文件6成用蒙古文,4成用汉文,直到努尔哈赤崛起,才变更了局面 努尔哈赤觉得女真应当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吩咐大臣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创建女真文两人接受了这一任务,加班加点多数个日夜后,最终拿出了“无圈点满文”(老满文),老满文是依据蒙古字母创建出来的,皇太极称帝后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有圈点满文”(新满文) 从今,满语成为了既有语言、也有专属文字的语种。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须要,命全部百姓“移风易俗”,剃发、易服都在强硬的推行手段下完成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清廷也遇到了来自民间的大规模抗拒,双方冲突一度激烈到无法调和,流血多数 随着清朝江山渐渐稳固,汉人的抗拒心理也没那么剧烈了既然大环境已经稳定下来,皇帝们为何还是没有全国推广满语呢?这是因为,大范围推广满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汉人和满人的人口比例不均,汉族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假如要这么做,势必面临几大困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上古以来产生了多数人文经典,这些经典几乎全部以汉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而且人们说话也习惯引经据典,假设想用满文代替,等于要把整个传统文化宝库换一通血,更何况满文属于字母型文字,汉语却是由象形文字衍生而来,改写翻译推广难度太大 其次,清初顺治、多尔衮主事期间,因为剃发易服事务导致的冲突已经够大了,等到了康乾时期,皇帝的重心已经放在了稳固江山,而不是改换江山上,假如要强制推行满语,势必又会引发大规模的抗拒,稍有不慎就会动摇清朝统治根基,这是盛世皇帝不愿见到的后果 最终,满语不外传也有很大好处清宫里的不少绝密档案,都是用满文书写的,一般人就算看到了也不能明白意思,增加了保密性;还有一点,清朝的皇帝自己也会学习汉语、汉族典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自己也成了汉文化的推广者。

      综上所述,满语虽然没有大面积推广,但民族文化却相互融合了 清朝历史(四) 清朝为什么不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 相对于日本土的明治维新,我国历史上清庭明显就是拒绝革新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点就是拒绝承认西方文明的现金性这道理信任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了,清庭掌权的大多数都是怀旧的老顽固派,不想做出什么变更若是承认了人家的先进性,那势必就要进行变更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拒绝变更,那自然不能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理解先进性这个东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简洁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对于日原来说,都没怎么比,不过是在1853年见到了从美国来的几艘“黑船”(黑黝黝的钢铁之船),就马上明白啥叫先进了日本举国震惊,一场革新,而且是彻底的革新,15年后便发起了 国家之间的强弱,从经济冲突到斗争,是个好东西,是骡子是马能够拉出来溜溜,一下子就见了凹凸日本人灵,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能够做到幡然自新 大清就不一样了,早在1840年就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狠狠修理了一番,这个对比可比后来的日本人显明多了,按理说应当改弦更张吧?但20年过去了,啥事也没发生,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直到被英法又修理了一次,连“万园之园”圆明园都给烧了,一场内容极为有限的革新才得以发生事实上也多亏了在平定“发、捻”之乱中崛起了一大批与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