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市初中物理同步训练复习指导丛书参考答案.doc
38页1淄博市初中物理同步训练复习指导丛书参考答案基础篇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一、运动的描述1.A 2. D 3. D 4. C 5.运动 静止 6.月亮 云朵 二、运动的快慢1.B 2.C 3.D 4. A 5.80km/h 0.5 6.510 850 7.1)变速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C8.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A 2.A 3. B 4. 35.0-35.7 5. 1 1.05—1.12 6. A B 7.零刻线没有对齐 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刻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紧贴四、发现班内 100m跑冠军1.C 2.D 3.7m/s 6m/s 4. 变速直线 12.00 1.1255.(1)距离(m)1 2 3 4时间(s) 2 3 5 8(2)2(3)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因为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4)v=s/t=4m/8s=0.5m/s6.队伍完全过桥所走的路程为 s=vt=1.1m/s×300s=330m桥长为 S 桥=s-s 队=330m-120m=210m第一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D 2.C 3.C 4.B 5.B 6.C 7.D 二、理解与应用1.1.85 乌龟2.s/(t 1+t2+t3) 3.两车 乙车 4.100 3.5 三、实验与探究秒表(钟表) , 刻度尺, 0.18, 0.15 四、分析与计算解:(1)此位置距香山出口 5km,此段路最高行驶速度是 80km/h(2)超速 (或 180s)(3) (或 225s)(4)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等。
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C 2.C 3.C 4.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5.小 空气6.解:t=3s/2=1.5s S=vt=1531m/s×1.5s=2296.5m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7.解:s 声=v 声 t=340m/s×2.2s=748ms车=v 车 t=30m/s×2.2s=66m鸣笛处距离隧道的距离 s=(s 声 +s 车 )/2=(748m +66m )/2=407m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31.B 2.C 3.固体(或金属)4.空气 骨传声 5.骨传声三、声音的特性1.C 2.A 3.D 4.音调 5.丙 乙 甲 丁 6.1) “音调” , 2)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即越紧,振动越快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C 2. D 3.C 4.B 5.①④⑤⑦⑧ ②③⑥⑨ 6.防止噪声产生 防止噪声入耳 (1)(2)(3)(2)五、声的利用1.B 2. B 3.C 4.传递信息 响度 5.能量 频率超过了 20000Hz 第二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D 2.C 3.A 4.A 5.B 6.C 7.A 二、理解与应用1.噪声污染 空气2.振动 空气(或“气体”或“介质” ) 噪声3. (1)甲 甲 (2)是 在相同时间里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 (3)波的形状上4. 音色 振动 能量三、实验与探究(1)乙、粗细(2)乙、丙(3)控制变量法四、分析与计算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第三章 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C 2.D 3.C 4. A 5. 光的直线传播 日食 月食 影子的形成 6. 大 13604二、光的反射1.B 2. D 3.A 4.B 5.C 6.C 7.三、平面镜成像1.C 2. D 3.B 4.D 5. 0.50(或 0.5) 1. 60 不变 6. (1)较黑暗、蜡烛 B;(2) 相同、垂直、相等;(3)B 四、光的折射1.B 2.A 3.A 4.D 5.C 6. 空气 水 折射 7.折射 8.五、物体的颜色1.C 2.C 3. C 4. 红橙黄绿蓝靛紫 单色 复合 5. 白 黑 6. 绿 黑六、看不见的光1.B 2. C 3.①②;③④⑤ 4.太阳 5.紫外线 红外线 第三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A 2.D 3.B 4.C 5.A 6.D 7.C 5二、理解与应用1.红橙黄绿蓝靛紫(或七种) 红色 2.直线 (漫)反射 3.OG 30 4. 三、实验与探究(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 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4)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答出更容易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亦可)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A 2.B 3.焦点 4. A B D 中间厚边缘薄;C E F 中间薄边缘厚。
5.凸透 折射 会聚 6. 7.略二、生活中的透镜1.B 2.D 3.C 4.A 5.凸透 大于 2 倍焦距 光屏 倒立 缩小 实 6.凸 实 虚 7.(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2)充当光源,增加投影片的亮度,使投影更清晰;(3)适当调整投影片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B 2. B 3. D 4. B 5. A 6. 会聚 小于 7. 虚 实 远离 幻灯机(或投影仪)四、眼睛和眼镜61. B 2. B 3. D 4. 前方 实 5. 虚 实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D 2.A 3. 物镜 目镜 倒立放大 实 正立放大 虚 4. 幻灯 照相 放大镜 倒立缩小 放大 5. 小 近 目镜 大第四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A 2.A 3. D 4. D 5. C 6. B 7. C 二、理解与应用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实2.A A 3. 凸、照相机、远离4.会聚” 凹透镜 发散 三、实验与探究(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实;正立;(3)D;(4)D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一、质量及其测量1. A 2. C 3. A 4. C 5. g kg t g 6. 右 向右移动游码 81.6 7. 偏大二、密度1.A 2.A 3.A. 4.A 5.小 大 6.金 0.29kg 19.3×103kg/m 3 7.铁丝的体积,由 =Vm得 V= = 3150g7.9/c铁丝的截面积 S=πr 2=π( ) 2d7根据 V=SL 可得 L= =S32150g7.9/cm.4(.)c=2419cm≈24m三、密度的测量1.左端 右 62.4 20.0 8 = 7.8×103 V2.⑴ C ⑵ 12 0.6×10 3 3.器材:天平、量筒、水步骤(1)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2)取一些麦粒,数量以倒入量筒不使水面超过最大刻度为限,用天平称出质量 m;(3)把麦粒倒入量筒,记下这时的量筒读数 V2。
为减小误差需注意的事项:除去瘪粒,选用的麦粒要干净,(不带泥土杂物);把麦粒倒入量筒的水中以后要适当摇晃,排出气泡;麦粒不可在水中浸泡时间太长,测量失败重作时要用新粒四、密度与社会生活1. D 2. B 3. C 4. D 5. D 6. 小 上升 7. 9∶10(9/10) 8. 1×105块,68 次 第五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A 2.D 3. C 4. C 5. B 6. A 7. D 二、理解与应用1. 0.162 0.9 2.33.4 0.8 大3. 1.0×103 变大 4.> 水 三、实验与探究(1)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 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2)①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恒定的(或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 ②7.9 g/cm3 ③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8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3)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 不行,收集一组数据找不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四、分析与计算(1)金牌需要玉石的质量:m=ρV=3.0g/cm 3×5.4 cm3 =16.2g (2)金牌中纯金的体积: V=m/ρ=6g/19.3g/cm 3=0.3cm3 金牌中纯银的体积: V=23cm 3 -0.3cm3-5.4cm3 =17.3cm3 金牌中纯银的质量: m=ρV =10.5g/cm 3×17.3 cm3 =181.7g 第六章 力和运动一、及其作用效果1.B 2.C 3.C 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运动状态 5. 水 6. 形变 运动状态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1.B 2.A 3. 弹性形变 拉力 压力 4. 5 0.2 2.2 ; 5. ⑴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紧紧抱住 ⑵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物体的材料 三、重力1.D 2.C 3.B 4.C 5.B 6.A 7.四、摩擦力1. C 2. C 3. 滑动 滚动 4.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 增大压力 增大 5. ⑴A ⑵B ⑶控制变量法⑷使水平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9五、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1. D 2. A 3. C 4. C 5. 惯性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6. 减速 向右拐弯 7. ①速度 ②木板 毛巾③运动的物体受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的越慢六、二力平衡1. C 2. A 3. D 4. B 5. C 6. A 7. 拉 重 是 8. 等于 等于第六章 单元练习一.选择题⒈D ⒉A ⒊D ⒋C ⒌C ⒍ C ⒎C二.理解与应用⒈ 10 10 2. 10 竖直向上 3.重 地球 运动状态 4.受平衡力 具有惯性 受到阻力作用三.实验与探究1.⑴使小车到达斜面底时有相同的速度⑵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⑶同一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其运动状态改变的越慢⑷运动物体不受阻力,将以原来的速度和方向一直运动下去⑸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答:在冰面上行走,由于摩擦阻力较小,下身运动状态较容易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所以会仰面朝天;急速运动被绊倒时,下身由于阻力而停止运动,上身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故会趴倒在地。
第七章 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 C 2. B 3. A 4. B 5. A 6. 不变、变小;7. 4 8×10 6 1×105 ;8. 惯性;减小压强 ;9. 4.5×10 3kg;4.5×10 4Pa二、液体的压强1. C 2. A 3. A 4. 在墙上确定一系列等高点,连通器原理 5.(1) 变大;(2)变小;(3)变大;(4)不变;6. > 7. (1)ab (2)液体密度相同时(3)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4)丙8. (1)h A=18cm -8cm=10cm=0.1mpa=ρ 水 ghA=1.0×10 3Kg/m3×9.8N/Kg×0.1m=980Pa(2)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ρ 水 gh 水 =1.1×10 3 Kg/m3×9.8 N/Kg×0.18 m=1764P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10F=p 水 S 容 =1764 Pa×50×10 -4m2=8.82N(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