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X线的应用与防护【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页1X 线的应用与防护【摘要】 X 线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广,利用它对人体进行照射,一方面能对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故在使用中,必须注重 X 线的安全和防护 【关键词】 X 线;辐射性;防护1 X 线的特性1895 年 11 月 8 日德国物里学家威·廉·伦琴在实验室内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现象时发现 X 线,故 X 线又称伦琴射线,它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由于 X 线光子能量大,可能使物质产生电离,故又属于电磁波中的电离辐射X 线是不可见光,肉眼看不见,不带电,通过三棱镜不发生折射X 线是一种能,它具有两微粒辐射和电磁辐射两种表现形式,X 线对生物体照射时能产生生物效应根据 X 线照射时间的长短和量的大小、多少,生物体能产生的生物效应可分为 5 个阶段: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生物化学阶段;生物学阶段利用 X 线对生物体照射所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目的100 多年来,X 线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多种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最早,使用面最广X 线对人体的照射,一方面能对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对人体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在利用 X 线对人们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 X 线对人们不必要的伤害。
注重 X 线的安全和防护是使用 X 线机的日常任务之一2 X 线对人体的损害X 线属于射线的一种,具有辐射性当射线照射人体全部或局部组织时,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且它们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则这种照射可引起人类的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并存在一个阈剂量低于阈剂量时,因被杀死的细胞较少,不会引起组织或器官产生可检查到的功能性损伤,在健康人中引起的损害为零随着剂量的增大,被杀死的细胞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其损伤概率陡然上升到 100%,这个剂量称为阈剂量超过阈剂量后,损害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受影响的细胞愈多,功能丧失愈严重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称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无关当电离辐射使细胞发生了改变而未被杀死,这些改变了但仍存活的体细胞繁殖出来的细胞克隆,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可能呈现一种恶变的情况,即发致癌,此种随机性效应称为致癌效应如果这种损伤发生在这样一种细胞,其功能是传播信息给后代,那么,结果发生的效应,在种类与严重程度上可以多种多样,将显现在受照射者的后代身上,这种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总之,人体受一定量的电离辐射的照射,可导致组织损伤,故应用电离辐射时,必须有足够的安全防护。
3 X 线防护根据源于体外或体内对人体产生的照射,电离辐射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2医疗照射既有外照射,也有内照射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时间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人员受照射的时间距离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人员到 X 线管和散射体的距离屏蔽防护是指在放射源和人员之间,放置能有效吸收放射线的屏蔽材料,从而衰减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实际防护工作中,三种防护手段需要联合运用,合理调节X 线的防护原则:X 线的正确检查;X 线检查的最优化;剂量限值X 线机处于工作状态时,在 X 线辐射场中有三种射线,即从 X 线管窗口射出的有用射线,从 X 线管套射出的漏射线,以及这些射线经过散射体后产生的散射线所谓 X 线的防护实际上就是防止漏射线及散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正确的防护也是安全使用的工作重点从事非隔离荧光透视、骨科复位、床边摄影、各类介入放射学操作的放射工作人员及必须在机房内或曝光现场的操作者,均需选择 0.25 mm 铅当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人员所用的防护用品能减少工作人员所受 X 线的伤害防护用品有:防护帽:保护头部;铅眼睛:保护眼晶状体;防护手套:保护双手免受直接射线照射;各种围裙:屏蔽胸部、腹部和性腺;各种防护仪:屏蔽整个躯干、性腺及四肢的近躯干端。
目前使用防护帽和铅眼镜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应给予重视X 线机房的防护设计,必须遵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即采用合理的布局、适当的防护厚度,使工作人员、受检查者及毗邻房间和上下楼层房间的工作人员与公众成员的受照剂量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平,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X 线机房的整体布局应遵循安全、方便、卫生的原则目前基本上能做到使每台 X 线机均有单独机房,但有些单位并不能保证多床多球管的 X 线机拥有单独机房X 线机的安全使用和防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但要注重患者的防护,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个体和集体的共同防护;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有效屏蔽相结合;主防护和副防护并重;在 X 线滤过中注重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并举参考文献】[1]安金月.医疗器械科主任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9.[2]辛旺堂,果健君.放射卫生实用教程[M].山西省卫生厅监督所,2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