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结题汇报PPT范文.docx
7页j结题汇报PPT范文1. 结题报告格式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二、课题简介 (500字左右)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2.课题实验校 3.课题起止时间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1.理论依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七、课题终结成果目录 八、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由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组成: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
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上述第4至8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2. 如何写的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
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4.从研究结论看,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没有理论的提升,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不仅行文不太规范,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3.重新审视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尤其是认真审视实验研究论文里的观点 4.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而不是罗列“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普遍观点3. 发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给我快呀在3月8号【哥德巴赫猜想小史】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3, 8 = 3 5, 10 = 5 5 = 3 7, 12 = 5 7, 14 = 7 7 = 3 11,16 = 5 11, 18 = 5 13,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进度相关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9”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7”, “4 9”, “3 15”和“2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5”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3”和“2 3”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4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相关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 (2n-1)=2 (2n-2)=3 (2n-3)=…=n 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 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
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 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 质数(1 1)或质数 合数(1 2)(含合数 质数2 1或合数 合数2 2)(注:1 2 或 2 1 同属质数 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 1或1 2完全一致的出现,1 1与1 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 1或2 2的"完全一致",2 1与2 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 1,1 1与1 2和2 2,1 1与1 2,1 2与2 2,1 1与2 2,1 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 2与2 2,1 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 1所以1 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 2与2 2,以及1 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 1得证,反之,则1 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 2 与2 2,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