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愿作春泥更护花 愿作春泥更护花文章.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87430617
  • 上传时间:2023-10-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2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愿作春泥更护花 愿作春泥更护花文章   以《俞振飞书信选》和《俞粟庐书信集》的出版,来纪念俞振飞大师诞辰11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为全方面研究俞振飞先生的思想、艺术、生活和家学等,提供了一批主要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昆剧史研究的重大贡献这两套书出得精巧考究,全部有手稿原件影印,注释也正确,更显珍贵俞振飞先生的一百多封书信,大多是在“文革”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写给亲友、学生、同事、好友的,有谈艺术、谈人生的,也有谈历史和谈家常的《俞振飞书信选》的原稿,我是最早的读者之一当唐葆祥先生送我看后,我以为很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立刻给上海古籍出版社写了推荐信  《俞振飞书信选》生动地展示了俞振飞先生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她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这些信件对于京、昆艺术,尤其对昆剧的研究,提出了很多主要的意见,闪烁着先知的光芒,至今还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她在致友人书信中透露出的喜怒哀乐,她给夫人李蔷华的两封充满友谊的书信,全部能够看出她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热烈的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文革”中写给友人的信,聚集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遭受的非人遭遇,但她以淡然沉稳的心态对待,最终熬过了一场灾难,是很值得庆幸的。

      这也是俞振飞先生的过人之处  今天,研究俞振飞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俞振飞先生在长久的舞台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的典范她“尊古而不泥古”,很全方面、系统地继承前辈艺术发明的结果,又有新的发明,从而把京、昆小生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昆剧这么一门古老的有着丰富传统的艺术,首先是继承,不继承无以谈发展,但不发展,又不能有效地继承时代在前进,观众在改变,演员也生活在今日的现实生活之中,所以,今天演唱昆剧的时候,要做到所谓“原封不动”、“原汁原汤”,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全部是行不通的对此,俞振飞的态度是:既不搞文化虚无主义,抛弃传统;也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她在长久的舞台实践中,确定了一切从塑造人物的标准出发,这是她在处理继承和革新、发展的关系上,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  读《俞振飞书信选》,还有一点收获,即做人,要把“大雅大俗”结合起来读这一百多封信,不难发觉,她确实是做到了集“大雅大俗”于一身有些人说,苏州人发明了昆曲,昆曲艺术给苏州人以涌泉相报苏州人认为雅者,则四方必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俞振飞也是一位大雅大俗的艺术大师。

      她的文学修养很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熟悉和热爱诗词,融京昆于一体,又热爱和兼通其它传统艺术大家称赞她的舞台形象有“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常人模拟不来的,是要以“内功”为前提的俞老经常对她的学生说,演员一定要学习多种艺术,如画画、写字、作诗等,因为多种艺术全部是相通的不过,俞振飞先生又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她在书信中,不回避一个“俗”字,她爱吃炒米粉,爱多种小吃,托人代买麦乳精,对小饭店里红烧划水和鱼头线粉情有独钟,愿意再去“光顾一回”她对多种补品也很有研究因为“大俗大雅”,热爱生活,关注百姓的疾苦,最终造就了一位大艺术家  1982年,俞振飞曾题《减字木兰花》一首赠上海昆剧团词云:“行云回雪,几度沧桑歌未歇大好河山,碧管红牙海宇宽 盛时新响,应喜以后居我上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当年俞振飞校长努力培育了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等十多位一级演员俞老爱写信,有些人说她一生写过一两千封信,可惜大多失散有大量的信是谈艺术的,未能收入本书岳美缇曾回想,在18岁那年,朱传茗老师提议她改行唱小生,岳美缇不愿意,给俞校长写了一封信,申述自己不愿改行的理由俞校长立刻写给岳美缇回了一信,用毛笔密密匝匝地写了三张纸。

      她先表彰说:“这次你反串《惊梦》我很满意,你的抬手投足全部好,唱念也好,你有唱小生的条件,要你改唱小生,是我的意思,我一定会对你负责到底!”后面多个字,还在下面画了圈圈她又举例说:“孟小冬是京剧女老生,现在她在香港,假如她要回国来,你看会怎样轰动信的最终写了“祝你勇往直前”多个大字这封信使岳美缇终生受益要是没有俞老的这封信,也就没有今日昆剧女小生岳美缇的杰出成就像这么出色、珍贵的信函,应该载入戏剧艺术教育史册,不知还保留于世吗?如还能征集到俞老的其它书信,期望再出续集  现在,俞门弟子又遵从师训,培养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昆剧接班人俞老的徒孙、徒重孙已经风风光光地站上了昆剧舞台,昆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些人俞老在天有灵,一定会朗声大笑今天,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追随俞老的艺术足迹,学习她的艺术经验和品格,把民族戏曲推进到新的阶段,才是对俞先生最好的纪念  戴 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责任xx:霍明宇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