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烟中苦守办学,弦歌不绝传薪火.pdf
1页三衢往事名城风采责任编辑: 罗东哲 电子信箱: 472908656@.com : 3011136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12石梁农民想为沈天白校长立碑纪念 烽烟中苦守办学, 弦歌不绝传薪火记者 巫少飞距衢城12公里的柯城区石梁镇一带曾是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在不同时期曾更 名6次, 为行文方便, 以下统称为衢州一中) 的遗址11月11日是衢州一中115周年校庆, 近日, 记者在石 梁镇塘公村村民王敦盛的带路下, 又一次寻访1936年至1941年在衢州一中任校长的沈天白先生遗踪1900年出生的沈天白祖籍 安徽寿县,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 学1931年, 沈天白曾执教于上 海复旦大学实验中学1933年, 沈天白任职于杭州高级中学1936年7月, 沈天白来到衢州, 任衢州初级中学校长 沈天白校长来衢仅一年, 全 面抗战爆发于是, 衢州乃至浙 江教育史上令人动容的一幕出 现——为避日寇侵扰, 衢州一中 整体搬迁到石梁镇一带 按照以往的经验, 最容易在 战乱中被毁灭的, 必定是手无寸 铁的学校在衢州的历史上, 还 从未出现过如此有计划、 成建 制、 大规模地撤退学校如此壮 举, 衢州做到了!且发生在连天 烽火的抗战时期。
这么做!唯 一理由是: 为文化赓续命脉! 1937年9月, 省立衢州初级 中学增设高中部, 所以, 省立衢 州初级中学又更名为浙江省立 衢州中学据记者采访调查, 衢州中学在抗战期间, 曾设有衢中 附小、 衢中简师, 加上初中部、 高 中部, 是浙西规模最大的完全中 学而这一切, 均发生沈天白任 校长期间 在沈天白任衢州一中校长 时, 随衢州一中整体搬迁至石梁 镇一带的还有图书馆、 篮球场、 文具店、 纸墨行等 据方文伟写的 《衢州教育大 事记》 载, 衢州一中一度还曾搬 迁到衢城东乡马叶、 常山上源 村、 遂安夏洲村等, 但主要搬迁 于石梁镇一带因收容了不少 流亡学生, 班级增多当时衢州 一中到底有多少学子已无法统 计, 但据石梁村民介绍, 1941年 正月, 仅为沈天白校长送葬的学 生就有上千人1938年, 七所流亡在丽水碧 湖的公立学校合并为 “省立联合 中学” 1939 年 8 月, 省立联合 中学分为 “联高”“联初”“联师” , 金庸入联高就读1940年上半 年, 金庸在学校壁报上撰文 《阿 丽丝漫游记》 , 借以讽刺深为学 生厌恶的训育主任事后的金 庸曾撰文:“我高中一年级时, 在 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育主任沈 乃昌先生而被开除, 是我人生中 最大的危机之一。
因为给学校开 除, 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连吃饭、 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 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张印通先生及 旧同学好友余兆文君的帮助下进 入衢州中学, 那是生死系一线的 大难‘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字中 畅所欲言’ , 这也是后来所以得到 成功的一个主要关键 ” 那么, 谁答应并收留那个手 捧围棋, 穿过松阳、 遂昌、 龙游,来到衢州石梁镇读书的少年? 正是沈天白只是那时沈校长 并不知道那个学名叫 “查良镛” 的人日后会成为鼎鼎大名的武 侠小说巨匠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期间, 在 沈天白任衢州一中校长时, 当时 的衢州一中教材, 其选的文章多 与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操为主 据 《衢州市志 · 人物》 载,“沈执长 衢中, 不拘一格罗致人才, 高水 平教师云集, 学子慕名而来 ” 何桂香老人已是 93 岁, 她 说, 沈校长在塘公时, 石梁镇一 带的孩子们入学均免费进中 学后, 功课在96分以上的学生, 不但为公费生, 每月还能得到一 点补助今年93岁的王敦光老 人并没有在衢州一中读过书, 但 衢州一中校址设石梁镇塘公村 时, 沈天白校长还专门办了免费 入读的夜校以后, 王敦光能写写对联、 看看报, 就是那时读夜 校的功劳。
《论语体认》 的作者姚 式川是 1941 年衢州一中毕业 生他在1940年统考中, 理化只 考了42分沈天白校长亲自复 查, 发现汇总分数的工作人员一 时疏忽, 把第二页试卷上40分忘 记加上了姚式川感慨道:“若没 有沈校长如此细心关注和为此热 情关爱, 谁也发现不了这个错误, 那我只能领受失学的命运 ” 衢州一中1940年毕业生叶 彦谦的回忆:“校长沈先生是杭 高老师, 与当时的教育所长许绍 棣的关系很好, 活动能力很强, 所以能把许多杭高的老师以及 其他一些有名气的人都请到衢 中来文学方面有陈友琴、 陈康 白、 袁学中、 王西彦、 王季思、 林 科棠、 张厚桢、 何植三等 ” 如果这不是奇迹, 那还能是 什么?据今年 72 岁的王敦盛调 查, 沈天白在石梁期间, 衢州一 中老师经常指导学生阅读进步 文艺作品学校自编和改编剧 本, 组织戏剧、 歌咏团体, 进行抗 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开展的 抗日演讲和画展巡回宣传活动, 经常出现在衢城大街和附近村 镇的戏台上石梁村的过溪祠 堂和塘公村的福华寺, 还举办过 美术老师程本一和学生的抗战 书画作品联展 沈天白于1941年正月去世 后, 一些学生自发从下静岩捡砖 块为沈校长安葬。
当时之所以暂 厝于塘公村, 原想日后迁坟, 好让 沈天白魂归故里一直到1953 年, 沈天白的老家人, 才从安徽寿 县赶到石梁镇, 他们把沈天白重 新安葬于石梁镇塘公村象头山, 总算入土为安了可在1958年 的平坟中, 沈天白的墓址被毁 近些年, 在石梁溪一带改 造、 建设过程中, 王敦盛、 徐小明、 程水标等石梁镇一带的村民 经常进城, 找衢州一中的老师方 樟连、 市区青简社的主人王汉 龙、 市区文史研究者姚肇鸿等, 希望找到史料记载, 把沈天白校 长在衢的功绩补上; 另一方面, 村民们希望能为沈天白校长重新立碑纪念, 以供后人瞻仰学 习同时, 做这些也是为石梁溪 一带的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炮火连天、 满目疮痍中, 衢州 的教育依旧弦歌不辍让我们记 住沈天白校长, 记住那些为赓续 文化, 作出贡献的师生和村民!寻找衢州最美地名6.衢州教育史上的一次大迁徙让农家子弟免费入学, 更收留金庸在衢求学村民自发寻找史料, 只为立碑纪念已故校长扫一扫二维码, 了解 “寻找衢州最美地名” 征 文大赛具体要求号称 “浙江山脉之祖” 的仙霞山脉, 层峦叠 嶂, 绵延100多公里, 其中最为险峻的仙霞岭, 山 峰如削, 筑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巍然耸立于江 山南境, 由此发源的河流一路向北, 汇入钱塘 江。
但有一条河却独辟蹊径, 由北向南流向福 建这条逆流就是枫溪, 河畔即是千年古镇 ——廿八都 廿八都原名 “道成” , 廿八都之名形成于北 宋熙宁四年 (1071年) 王安石于熙宁三年开始 变法, 在乡以下设保甲法当时江山境内十二 乡, 共分四十四都, 廿八都排名第二十八, 此后 就一直沿袭这个名称 古镇南衔福建, 西接江西, 真正的 “一足踏 三省, 鸡鸣万家听” 一北一南两个商业区 “浔 里” 和 “枫溪” , 缘溪而建, 沿河而居青山绿水 间, 黛瓦青墙错落有致, 依然保留着19世纪的风 貌浔: 《说文》 解 “厓深也” , 水边的陆地这 水, 当然就是指枫溪了浔里、 枫溪均以河命 名, 想必也是对枫溪有着异乎寻常的爱恋或 许多年前河畔密密匝匝长满了枫树, 秋霜打过, 溪边红叶连绵一片, 铺天盖地, 红似烈火, 灿若 锦霞飘落在河面的红叶, 是秋风温柔的手掌 抚摸着枫溪的河水廿八都: 枫溪河畔的江南古塞刘艳萍枫溪蜿蜒, 奔流的溪水日夜淙淙流淌这 份高山流水赋予廿八都的阳刚和清新, 使他与 众多小桥流水的江南古村有了不同, 她们是温 婉静雅的处子, 恬静古典; 而廿八都, 是气宇轩 昂的大丈夫, 有山的雄浑, 又有水的清奇, 因特 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历史, 又具有江南古塞 独有的幽深雄浑之美。
廿八都之所以有后来的繁华景象, 跟清初的 军事格局分不开古镇四方关隘拱列, 顺治年 间, 仙霞岭成为 “准边疆” 地带, 其战略地位令清 廷不敢掉以轻心于是, 浙闽总督衙门被迁到浙 西南的衢州, 又在廿八都驻扎了浙闽枫岭营, 他 们在这里操练、 屯田, 后来许多士兵落籍在此 这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今天廿八都街头会有各 种方言在此交汇, 各种风俗在此融合, 各种风格 的建筑在此碰撞 “东南锁钥, 入闽咽喉” 的仙霞关, 经过了漫 漫烽火连天的岁月, 廿八都也历经了繁华与没 落, 走过了荣光与沉静如今, 雄关依旧巍峨, 古镇小巷里的重重院落、 层层门厅相连呼应, 木 雕门楼, 古风犹存耳旁萦绕的都是南腔北调, 他们淡然地面对凡尘俗世, 与世无争的生活 任风云变幻, 我自处变不惊这, 就是廿八 都原来的模样廿八都古镇街头石梁镇至今仍保存着这样一些民居, 当年曾是衢州一中的校舍沈天白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