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液及溶解度整体学生版资料.doc
16页第一节、溶液及溶解度溶液的组成即溶质、溶剂的概念、性质、溶液的稀释、饱和、析出、溶解中的现象、溶解度定义与曲线及其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本章主要的考察内容,近今年对本章内容的考察日益趋向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讲实验和计算结合区发现和研究新物质,是命题趋势之一一、 溶液的组成1. 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任意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注意:(1)关键词语是:均一、稳定、混合物(2)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从①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定2.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1)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概念中另一种物质是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2)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①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②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说明:①固体溶于液体的部分才是溶液中的溶质,未溶解的固体则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从微观上分析,溶液形成的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溶剂分子中的过程,因为粒子之间存在间隔,它们相互填充,所以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②溶质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但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物质在溶解时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CaO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溶质是Ca(OH)2而不是CaO.(4)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溶剂,如不能将泥水中的泥说成溶质,水说成溶剂;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因此未溶解的溶质不能作为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总结】(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因为它至少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2)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说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3)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溶液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分离.(假设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4)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5)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6)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的量是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就是水溶液.比如医用消毒酒精是含酒精70-75%的溶液,它的溶质就是酒精,溶剂是水.【思考】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是不是溶液,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植物油不能完全溶解于水中,所以不是溶液.【思考】碘溶于酒精后所得的溶液,请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答案】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3. 溶液与浊液(1)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及联系可用下表比较: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溶不溶不溶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现象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不变(稳定)沉淀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举例糖水、盐水浑浊的石灰水牛奶、原油相同点都是混合物(2)溶液的用途①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生产周期。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③浊液在医疗上也可作注射和口服药,在农业上喷洒受病虫害的农作物4. 溶解与乳化(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我们把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2)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液,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3)乳化剂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小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②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可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③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涤精等 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种过程及热量变化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水和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解释降温: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的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的溶解是吸热的溶解升温: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的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的溶解是放热的溶解温度改变不明显: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差别或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就不明显,如NaCl的溶解过程3)人们可以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来解决生产、生活和实验中的一些问题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大家都知道,一杯水给你,让你向里面加食盐,刚开始加进去时可以很快就溶解的,但后来随着你所加食盐的量慢慢增加,溶解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就会有一部分的食盐是不能溶解的1) 定义: 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 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注意】①溶质为Ca(OH)2和气体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些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如不饱和的KNO3溶液,很可能是浓溶液③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 溶解度的定义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 四要素:(1) 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2) 标准:100g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3) 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不是一个确定的量.(4) 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5) 简称:“定, 百, 饱, 克”3. 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 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5. 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液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溶解度/g(20℃)<0.010.01~11~10>10溶解性分类难溶微溶可溶易溶举例AgCl、CaCO3Ca(OH)2KClO3KNO3、NaCl三、 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 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1) 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2)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3) 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4)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 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2.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1)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2)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3)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下降”如Ca(OH)2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温度下的溶解度。
2) 可以比较不溶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 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4) 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四、 气体的溶解度1. 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 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不同(1) 溶剂的量不同:固体溶解度指在100g溶剂中,气体溶解度是指在1体积水里2) 条件不同:固体溶解度外部只受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气体压强的影响温度越高(越低),气体溶解度越小(越大):压强越大(越小),气体溶解度越大(越小)(3) 单位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单位为克,气体溶解度单位是体积4. 结晶方法(1)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2)结晶有两种方法:①恒温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从混有少量KNO3的NaCl溶液中得到NaCl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也称“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KNO3晶体,就可以用冷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