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绛守居园池的考据方法与研究历程.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585002
  • 上传时间:2022-03-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9.8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绛守居园池”的考据方法与研究历程                    赵 慎中华之园,始自殷、周之“囿”三千年间文献所记,知名后世者已难遍举有遗址幸存及几经改建规模仍存者,屈指可数,园林的考古发掘更属罕见据报导1991年在配合洛阳市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处衙署庭园遗址,发掘结束推论之也仅能略知其宋代庭园之大概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古代园林史》前言中写道:“唐朝的园林,其遗址以至全部保存下来的,目前所知只有‘绛守居园池’(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和四川省新繁东湖其次,有关古代园林的文字史料非常零散,搜集起来有很大困难宋以前的,只能从一般史籍中、类书中、笔记中,文学作品中去发掘[1]作者跟随陈尔鹤先生对“绛守居园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证,访问耆老、测地形、摄照片、作实录,积稿已至盈尺据悉园池将开展进一步的复修工作,故将历年来的研究历程作一论述,以期对古园林的修复、维护尽到一点绵薄之力一、 案头工作古来名园不计其数,历千年为一园记者,可谓仅有考绛州居山西汾水之滨、水陆枢纽,素称殷富隋唐诸王兴建,唐绛州刺史樊宗师(字绍述)为园池制记七百七十七字,曰《绛守居园池记》宋通判孙冲再为园池记作序,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题咏,元郭元履有诗,偰玉立作《居园池诗有序》,清孙子騄辑《樊绍述集》,民国间岑仲勉作《绛守居园池记集释》。

      《古今图书集成》、《山西通志》、《直隶绛州志》、《新绛县志》中也有很多相关资料记载现代,有不少的新绛人(如新绛中学安国华、陈培、程立荣等老师,县博物馆皇甫步高,范胜利,县文史馆靳欣文等)对园池作过考证,写过有关文章;国内著名的老专家如陈植先生、汪菊渊先生、周维权先生,文物专家王冶秋,“古城卫士”阮仪三等,也有描述文章应尽可能地搜集齐全前人和今人的有关文献,及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的各家批注,才能减少纰漏、博采众长但是,单纯的满足文献记载,只是研究的第一步,下一步应[]想尽办法扩大材料来源,要从对社会广泛接触中获得更多、更感性的详实资料——这个方法就是调查访问方法,这是对前期收集的文献资料的一个校正二、 调查访问(一) 向了解“绛守居园池”的人进行访问据访问获知:自1949年学校接管该园后,学校对“绛守居园池”一直保持原状,仅做过清理垃圾等工作原甬道东西照壁及原在园西水渠两侧所建牌坊及半圆亭(嵩巫亭)都已毁1960年拆毁园东北角的清代讌节楼,残垣瓦砾散落一地园池东部及园北部部分土垣已毁,无人管理,破坏严重至1984年前,园池北尚未开辟西大街,清晰可见由鼓堆引渠水入城的土堤及水渠遗址犹存,仅中间塌(堤的土塌了)断了一小截。

      二) 对“绛守居园池”的实地调查从最初勘探现场、通过步测绘出草图开始,到使用专业队伍测绘地形图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山西农业大学测量组的大力支持,于1984年7月派张全红、樊广泉老师来园池,用平板仪测绘了全园地形,这才有了十分精确的现状地形图,并据此多次重绘唐、宋、清园池复原示意图,1992年园池考古发掘也是凭此地形图布置了8条探沟1. 园址的考证“绛守居园池”在绛州州衙内,绛州大堂后面据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绛州志》的记载:绛州城是隋开皇三年(583年)建筑的自唐宋迄清,州衙未迁移,故园池的园址也不曾有变动,这是不容质疑的铁证自辛亥革命改州为县,也一直作为地方政府的官衙所在地,直到1949年,因县政府设在高垣上交通不便,故与当时的绛垣中学(今新绛中学)交换场地,将绛垣中学迁入原县政府,所以现在绛守居园池在新绛中学校址中2. 地貌的校合樊宗师写的《绛守居园池记》确实艰深奇涩,但细读后可确知唐代园池的实际情况文中对园内之景与园外地形、地貌情况都描述得很明确,尤其是地貌的叙述摘录并译成现代语如下:“自甲辛苞大池泓,橫硤旁,潭中癸次,木腔瀑三丈余,涎玉沫珠子午梁贯,亭曰洄涟注:园由东至西有一大池,水深而广,四边以木石嵌砌,在潭的北面稍偏处以木渡槽引鼓堆泉水注入池中,溅出来的水高达三丈多,如珠似玉。

      池南北架桥为子午梁,中构亭曰洄涟北俯,渠憧憧来,刮级回西巽日禺间,黄原玦天,汾水钩带注:(柏亭中)北俯,河渠流水不定,自西北处已入园,从阶级上顺势而流下望东南,黄原断处,盘回掩映,如玦见天,汾水如钩带绕绛城东南而过此为站在“柏亭”观园外之景上世纪70年代观景立园池东南崖尚可看到此景物正东曰苍塘……正北曰风堤,乘携左右……西北曰鳌虫豕,原开咍储……正西曰白滨,荟深梨注:园正东有苍塘……正北有土筑风堤,堤向左右延伸,如东、西环抱之势……西北一隆一洼,因以名原曰鳌虫豕,原上可以开怀笑散积愁、聚会于此……正西部曰白滨,近水草木多而深,有梨园将上文中描述的实物还原到1984年实测的地形图上,两者相对照,存在极高的相似度,布局也符合情理文中所述池、堤、渠、亭以高矮土垣相接,使景有所隔,制成原、隰、堤、谿、壑等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大体保存(图一),尤其是樊文中的“发土筑台”和园池的“风堤”与作者所见地貌完全吻合其时“风堤”经千余年的水蚀逐渐降低,池底逐渐增高,池面积缩小据陈尔鹤先生回忆:初入园时(1972年),由“虎豹门”俯视园池,一派古拙苍凉,池中有些水,“洄涟亭”立于池边,会叫人忆起如唐代古壁画上的亭子,高高的、瘦瘦的。

      园中树木不多,“风堤”上只有些羊引自鼓堆泉的大渠正对着莲池大体与《绛守居园池记》所述相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在园内建水塔,园北面建“教学仪器厂”才破坏了园池部分面貌由此看来,园池自隋唐建园以来地形、地貌一直大体保持原状,这种特例是非常少见的据此,我们认为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虽涩僻,但文中对园池的描述还是清楚的,实物描述针对现场实景的校合是相符的,园池确为唐代所筑的原址三、 资料订正,历代园池复原“绛守居园池”是公署园林‘守居’二字,意即刺史(守土之臣)居住之所守居园池即刺史退衙游息消遣的场所,故名‘守居’园池,夫人、士大夫亦得游矣[3] 园池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变迁,宋、元、明、清各代虽屡有修筑,但其地形、地貌及部分明、清建筑仍留存下来,1984年按现状测得园池现存范围东西最长处185米,南北最宽处71米,总面积约19亩根据历代文献和调查实录等资料,结合历年已发表的园池文章,现将“绛守居园池”平面图[4]演变综述如下:从隋唐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图二)—→到宋元时期的 “建筑山水园林”(图三)—→到明清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图四),一脉相承,形成中国北方山水园林特有和独创的面貌,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特色。

      四、 实地发掘以上几步仅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唐代“绛守居园池”的存在,而考古发掘,才是找到真正的实物证据的关键1992年秋,国家文物局责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主动发掘),共开了2×10米探沟8条,意欲了解园池历代沿革和唐代“子午梁”、“洄涟亭”、“虎豹门”、“大池”、“新亭”、“柏亭”等相关建筑的位置及残存的遗址报告结论发表于《山西考古四十年》[5]发掘中探得,东南部、甬道西侧的探沟发现了大池的边缘,大池在宋代以前南北宽约50米左右,宋代则略有扩充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多属于明代以后,下层少见有特征的器类,但是在属于大池范围的水浸土中曾见到少数莲花纹和兽面瓦当,据考证其年代约在唐代因此,文献记载该园池初建于隋唐时期是可信的现在园池的东南部约与唐、宋时期的大池南部边缘相当,文献记载中大池之南的亭、台、轩舍以及水渠应在现在新绛县一中东西向排房的位置,园池的范围也比现在要大一些据此,可更明确地说明:“园池”确建于唐[6],是古代园林中有据可查、有遗迹可寻的最古老的名园,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及园林艺术价值,是园林史重要的实物资料五、 再复修计划对园池的复修应以唐代园池为蓝本绛守居园池”于2000年8月首次修复后对公众开放,反响强烈;2009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公园”之一;提出再复修计划。

      作者认为将来的园貌不仅要做到恢复园池唐代面貌,而且要作好园外环境设计;同时因建设条件、金额所限,复修计划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绛守居园池”原是州署的后花园,东西北三面为土崖峻峭,与外界自然隔离,故应东西北三面恢复土堤环抱浑成一体;北面与东面避免修筑影响视野的建筑,使丰富的天际线得以保留;南面为州署,要与州衙大堂贯通,且与南]面钟、鼓、乐三楼及七星坡贯连为使龙兴寺宝塔、碧落碑—文庙—天主教堂—绛守居园池—州衙—绛州钟、鼓、乐三楼与七星坡游览路线贯通,必须积极处理好园池与崖上大堂间的贯通和大堂南北出口问题,协商拆除部分构筑物要忠实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切实保护好已有遗迹,在此前提下适当考虑历史的变迁,作好历史遗址园林的复原与保护如何在唐代园池的基础上赋予新时代的生态、景观、社会功能,是复修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撰写本文中得到了汪菊渊先生及新绛中学校长安国华先生、新绛县文物旅游局、县博物馆等单位诸多同志的指导帮助,特此鸣谢![1]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页[2] [唐] 樊宗师撰、元赵仁举注、吴师道、许谦补正《绛守居园池记》,《钦定四库全书》[3] 同[1]。

      2006年,156页[4] 陈尔鹤《绛守居园池考》,《中国园林》1986年第1期[5] 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57~261页[6] 陈尔鹤、赵慎《新绛县绛守居园池续考》,《文物世界》2005年第6期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唯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