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光山方言范文.docx
11页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光山方言 摘 要: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论文详细考察了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光山方言“儿”独立发音时为辅音自成的音节[35];在儿化音节中,除了有的韵尾会丢失,韵腹发生类似普通话的变化外,其不同于普通话的是儿化音节增加了卷舌边辅音韵尾[],而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卷舌动作文章还综合了各地方言儿化现象的已有研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关键词:光山方言儿化语音 光山县属河南省信阳市光山方言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的所有儿化现象,还存在普通话所不具备的儿化现象,例如人名、地名的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语法意义本文只就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进行考察,同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一、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 光山方言的儿化现象是指后缀“-儿”与它的前一个音节融成一个音节,从而使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边辅音韵尾[]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光山方言的“儿”,单字音为[35],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由于“儿”作后缀时读轻音,所以这个后缀“儿”[35]音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光山方言的后缀“儿”[35]一律黏附在它前一个音节的末尾([35]同时失去声调)。
这个韵尾[-]和韵尾[-n、-]一样,只有成阻、除阻阶段,是个唯闭音文字上本论文用下标“儿”附在光山方言的儿化词后表示儿缀如:花儿、笔芯儿本文记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往下一般省去国际音标标记“[ ]” 光山方言40个韵母除、a、ai、n、等5个韵母外,另35个韵母都有相应的儿化韵这35个韵母的具体儿化情况如下: 1.韵母末尾是a、o、e、u的,直接加卷舌韵尾 a―a 小伢儿:a35―a35 ia―ia 书架儿:tia31―tia31 ua―ua 画画儿:xua31―xua31 o―o 唱歌儿:ko55―ko55 o―io 麻雀儿:t‘io55―t‘io55 uo―uo 小鹅儿:uo35―uo35 e―e 蛋白儿:pe35―pe35 ie―ie 树叶儿:ie55―ie55 e―e 小说儿:e55―e55 u―u 媳妇儿:fu31―fu31 au―au 书包儿:pau55―pau55 iau―iau 无聊儿:liau35―liau35 u―u 小偷儿:t‘u55―tu55 iu―iu 气球儿:t‘iu35―t‘iu35 2.韵尾为-i、-n的,-i、-n脱落,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央化。
ai― 名牌儿:p‘ai35―p‘35 iai―i 凉鞋儿:iai35―i35 uai―u 一块儿:‘uai213―‘u213 ei― 一对儿:tei31―t31 uei―u 座位儿:uei31―u31 an― 上班儿:pan55―p55 ian―i 一点儿:tian213―ti213 uan―u 拐弯儿:uan55―u55 an― 圆圈儿:t‘an55―t‘55 n― 对门儿:mn35―m35 un―u 打滚儿:kun213―ku213 n― 标准儿:tn213―t213 但韵母in失去韵尾-n,加: in―i 电影儿:in213―i213 3.韵尾为-的,-失去,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鼻化 a―a 帮忙儿 ma35―ma35 ia―ia 亮儿lia31―lia31 ua―ua 镜框儿 k‘ua55―k‘ua55 ― 果冻儿t31―t31 但韵母i失去韵尾-,加: i―i 宋圣雄儿 i35―i35 4.单元音韵母 、 变作,加卷舌韵尾 ― 事儿 31―31 ― 侄儿55―55 5.单元音韵母i加。
― 有理儿 213―213 从听感上来说,一般人感觉光山方言不仅儿化词特别多,而且儿化时舌头卷得比普通话厉害,舌位比较靠后事实就是如此,因为发光山方言的儿化韵尾,舌尖是卷起来抵住了上腭的,而普通话的儿化词只是带了个卷舌动作,舌尖并没有继续翘上去抵住上腭 光山方言的韵母在儿化时除了带上卷舌韵尾外,有的还发生与普通话儿化韵相似的变化,如韵尾-i、-n、-脱落,增加央元音或,元音韵腹央化、鼻化等因此一些本不相同的韵母,儿化后合并,读音变得相同:、、ei、n的儿化韵都是;i、in的儿化韵都是i;uei、un的儿化韵都是u;ai、an的儿化韵都是;iai、ian的儿化韵都是i;uai、uan的儿化韵都是u35个韵母儿化后合并为27个儿化韵 光山方言、a、ai、n、等5个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韵的原因:、为卷舌音,自身已有儿化韵的效果;a对应的只有两个零声母单音节动词“□[a213]”(呕吐)和“□[a51]”(大声喊);ai对应的也只是“拽、甩”等几个借自普通话的数目有限的单音节动词;n对应的更是只有代词“你、恁”和叹词“嗯”了它们都不适合儿化 需要注意的是,光山方言中的“儿”和“日、耳、二”都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仅仅是声调的不同,“日”音[55],“儿”音[35],所以光山方言的时间名词“向前儿日、前儿日、昨儿日、今儿日、明儿日、后儿日、大后儿 日”,有人会误写为“向前儿、前儿、昨儿、今儿、明儿、后儿、大 后儿”。
笔者坚持前者的原因,一是光山方言所有的后缀“-儿”都跟前一个音节合音为一个音节,而这几个时间名词的末尾都是自成音节的,光山方言的后缀“-儿”没道理在这几个词上例外;二是这几个词中独立音节前的语素“前、昨、今、明、后”等对应的音节大概是受了“日[55]”音的逆同化作用,已经儿化,带上了卷舌韵尾 二、汉语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类别 我们这里所说的汉语儿化,是指后缀“-儿”语音上不能自成音节,必须依附于前一个音节,跟前一音节合为一个音节的一种合音现象,它属于语流音变有些方言,如山西交城、晋中、岚县,青海西宁,浙江杭州、温州、兰溪、衢州,安徽旌德、绩溪、建德、遂安等地的方言,后缀“-儿”独立自成音节,仍为一个单音节的独立语素,这种情况不属汉语儿化范畴(有人称这种独立自成音节的后缀“-儿”为“儿尾”)有些方言的儿化则是混合型,如北京房山县,河北保定、满城、易县、清苑、安国、博野,山西平遥、太原、娄烦,湖南常德等地,其方言音系中只有一部分韵母可以与后缀“-儿”结合为儿化音节,其他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形式,后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