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课堂中的生成.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04154447
  • 上传时间:2022-10-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课堂中的生成与传统预设性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和多元的教学形式所谓生成性 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 有创见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顺应学生的问题或想法而展开教学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 灵活性和创造性,追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生成性教 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一、 不要期盼意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它应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时,教师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 的策略库,以备在教学中迅速调用,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璀璨花朵 但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寄希望于那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期盼意外” ,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二、 不可剥离文本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 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 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要素之一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三、 不要囿于预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 “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 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教学时出 现的生成性目标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 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及时性目标, 它使教学目标不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成为提供路标式的指导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目 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 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 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 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第一,动态的课堂,始于“简单”的设计1 •“隐”“显”结合备课分显形的教案和隐性的思索,好的备课关键在于教师的“隐性”思索,即备在教师 的心里,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

      2 •“形”散“神”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此必须以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 例如,特级教师孙建峰在设计《钓鱼的启示》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境,主持对话设计的就是这么“简单”,学生的发言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 答给予引导和点拨,而不是用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羊” , 而是要做到“形”虽散却“神”聚第二,动态的课堂,乐于“机敏”的倾听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应是最重 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 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 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倾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善于倾听要用“心”;善于倾听要用“眼”;善于倾听要用“脑”第三,动态的课堂,活于“生动”的情境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由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 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呢?1 •教师须动情在先教学时,教师应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中随着教材内容的不同做出或憎或爱, 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2 •教师要怀情而教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互通 这就要求教师要“怀情而教”,即要在教学中注入鲜明浓郁的情感,用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 生的心,并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3.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创情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悟、 生成、表达,要善于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唤起他们的想象,让学生的心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临其境的艺术感,从而达到“神与 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总之,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 就能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