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讲练测课件25.ppt

69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68226390
  • 上传时间:2024-07-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94KB
  • / 6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考纲展示考向预览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近几年本章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以及破坏实例,在2008、2009年高考中考查较多如2010年安徽理综第5题、2009年广东生物第19题和2009年海南生物第9题都考查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2008年宁夏理综第4题考查了pH稳态的保持机制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以及组织水肿的原因,如2008年广东生物第12题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在全书中处于引领地位复习时要从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进行联系综合,并分析稳态调节的机制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应是今年高考的一个热点 一、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体液人体内的全部液体,统称为________,其组成如下: 二、内环境稳态1.主要内容(1)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2.调节机制(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的调节。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________,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3.意义内环境________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一、1.体液 内环境 组织液 细胞内液 2.血浆 淋巴二、1.(1)无机盐 蛋白质 (2)7.35~7.45 (3)37 ℃2.(1)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免疫 (4)过于剧烈 出现障碍3.稳态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特别提醒:①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②几种常考细胞的内环境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内环境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③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血红蛋白则位于红细胞内 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越多越大越大越少越小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之间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内涵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能力大小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特别提醒:内环境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010·杭州模拟)下列各项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氨基酸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不属于内环境其他的物质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都有可能出现 (2010·平顶山模拟)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答案:B 解析:考查体液及内环境的概念;也考查识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A、B、C、D分别是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①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也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也可进入细胞;O2浓度最低和CO2浓度最高的液体都是③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 ②组织液 ③血浆(或淋巴) ④呼吸系统 ⑤泌尿系统 ⑥消化系统 ⑦体外环境 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⑦B.⑦→⑥→③→②→①C.⑦→⑥→③→⑦→①D.①→②→③→⑤→⑦答案:BAD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 ②淋巴 ③组织液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答案:D解析:脂类物质经组织液进入上皮细胞,然后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再进入组织液 (2010·盐城模拟)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出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和代谢废物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解析: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成分没有被消化道吸收进入内环境。

      答案:B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答案:B解析:稳态的调节有多种方式,而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不正确;稳态的形成有些是局部体液的调节,不一定有多种器官和系统参与,C不正确;D选项所描述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是不正确的,下丘脑和垂体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人体内的稳态允许个别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是恒定不变的 1.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略微下降,这是因为(  )A.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B.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C.血浆中的乳酸增多了￿￿D.血浆中的K+减少了答案:C解析:人体剧烈运动后,氧气供应不足,引起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会使血浆的pH略微下降 2.(2010·烟台模拟)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答案:C解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形成血浆也可以形成淋巴,进入淋巴的药物最终随着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血浆中的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3.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食物中的淀粉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答案:C解析:C项正确,而A、B二项都是在细胞内产生,而D项不在内环境也不在细胞内 4.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C解析:根据内环境定义,毛细血管壁细胞外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5.(2010·葫芦岛模拟)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解析: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减少尿的排出,维持体内渗透压稳定 6.下图表示肝组织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b、c合称为________,a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d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  ]________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答案:(1)2/3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2)组织液和血浆(3)e→d→c→f→g 6 g 组织细胞(4)不会 a 缓冲 解析:某一具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要具体分析,如血液中血细胞周围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O2位于血红蛋白上,因此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所经过的途径: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其中要穿过的膜结构有红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两层、 组织细胞膜一层和其中的线粒体膜两层,共六层膜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因此即使一个人喝入大量的食醋,也不会引起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7.(2010·泉州模拟)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解析:水泡是因为组织液增多引起的,过多的组织液主要是回渗进入毛细血管或者渗入毛细淋巴管,然后水泡就会消失 8.(2009·广东)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9.(2010·潍坊模拟)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C解析: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0.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D 解析:对于组织细胞来说,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11.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实验过程: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度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实验前pH6.16.16.1实验后pH5.95.65.3 请回答:(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越大,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解析:人体细胞进行呼吸释放CO2,CO2溶于水,呈弱酸性,通过测定pH的高低可间接推知细胞的呼吸强度。

      本实验中设置了三种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和剧烈运动细胞的呼吸强度有所不同,因而测得的pH也不同人体内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测得氧化分解产生CO2,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CO2,粒体中完成 12.(2010·安徽理综)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4-/HPO42-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13.(2010·江苏生物)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B解析:A、C、D选项所列举的现象均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肺水肿症状是组织液增多的病理现象,故选B。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