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文献综述.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67995532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7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综述摘要:关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主要有两种视角,即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理论视角和绿 色及循环物流理论视角,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理论视角主要是以产业集群理论、共生理论、物 流联动理论、供应链耦合理论来论述的;绿色及循环物流理论视角主要是以绿色供应链和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的关键字: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绿色一、 前曰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许 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 了众多的文献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种理论研究视角,一种是基于即物流产业集群 共生理论视角,即部分学者们认为物流系统应该是建立在共生理论基础上的物流产业集群共 生系统;另一种是基于绿色循环物流的理论视角,即部分学者认为物流系统应该是绿色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二、 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理论基础2.1产业集群理论关于产业集群,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很多大多数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解释引用的是 M ichaelE.Porter( 1998)的定义,即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 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物 流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物流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由众多相关物 流企业与机构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集聚一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会形成集聚经济古典经济学中最早关于产业集群思想的研究 源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规 律和形成集聚经济的根本原因分工与专业化使得规模报酬递增形成规模经济,而且还能促 进生产部门细化,进而促成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众多经济活动的集中,形成集聚经济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1991),在亚当•斯密的研究基础上对 产业集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解释了基于经济外部性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 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胡娟等(2013)提出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和基础设施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体,从微观层面来看,通过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和合作, 可以实现经济的外部效应,通过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可以促进集群的创新;董庚(2013)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是以外部经济、专业化 分工、竞争与协作等理论或概念为核心,是从企业的空间集聚、区位选择、竞争优势、规模 报酬等方面考虑的。

      2.2共生理论共生(Symbiosis )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debary)于 1879 年提出,后经范明特(Famintsim,1835-1918)、保罗•布克纳(Prototaxis,1886-1969) 发展完善,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 (Ahmadjian,1986)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共生已逐渐从生物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 科学等领域(萧灼基,2002)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是袁纯清(1998)提出的,他提出了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 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描述共生的本质,以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分析共生关系 状态的理论框架Deutz P,Lyons D (2008)认为通过区域共生,可以增强环境效益,实现静态和动态的 集聚经济杨春河(2008)依据物流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物流企业与交通枢纽之间的共生关系、 物流网络和交通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出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功能的集 成,通过本地物流设施网络与运输枢纽网络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关联企业 较多,产业链与传统相比较长、专业化趋势明显,适于集群化发展,并由此构建了形成物流 产业集群的共生模型。

      唐卫宁(2009)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共生系统,而且该系统的形成动因主要是降低 交易成本、资源优势互补、市场需求的压力和物流共同化的拉力这四方面蒋兴荣(2014)认为共生即是物流产业集群的本质,是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 模式物流产业集群是以共生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现象物流 产业集群中存在的各种行为主体,即为物流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节点机构或企业是共生单元; 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模 式的发展目标而其共生环境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经济、科技、法 制、文化、国际环境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2.3物流联动理论物流联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给物 流业,物流业嵌入制造业,高质高效地满足制造业所释放的物流需求,二者如齿轮般互相 “咬合”,以此促进两业协同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把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工程作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随着政府相关主 管部门大力促进两业协调发展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了理论界与实业界高度关注 的话题之一。

      Francois(1990)在专业化导致递增报酬以及垄断竞争市场假设前提下,用数学模型推 导出随着市场的扩张,厂商个数和生产规模会扩大,进而促使生产行为被细分为较清楚的 生产步骤,从而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以及间接劳动相对于直接劳动的比重Francois据此 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共生互动关系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王晓燕(2009)认为在市场机制下,制造业与物流业结成合作联 盟对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有显著作用BerndScholz- Reiter等(2010)提出,应该在全球供应链的基础上,对物流业与制造业 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整合,从而应对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彭本红、冯良青(2010)运用协同学的序参量的演化方程建立模型,从共生的视角验证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认为两大产业是在产业共生模式下不断演进,不断发展,属于互惠 共生模式,是共生效益不断增加的过程闫莉、薛惠峰等(2011)通过建立物流业与制造业种群协同定量模型,以2009年我国 制造业150强与物流业100强企业为样本,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了物流 业与制造业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吴群(2011)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存在一种互补共生的模式,制造业与物流业合资,制 造业可以获得长期高效的物流服务,制造业获得稳定的客户需求,双方按契约开展业务并利 润分成,形成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格局。

      董国庆、刘继强(2011)在研究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共生关系时认为,生产企业与 第三方物流合作时,不仅使得生产企业获得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而且扩大 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与市场,促使了物流业的发展郝玉龙、高立娜(2011)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是由现阶段两类企业的所处的 环境决定的,制造业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方面的风 险,促使其将优势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通过两类企 业的协作来降低风险;物流业面临运作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急需改变这种粗放 经营的模式,而与制造业的合作正是发展物流业的突破口2.4供应链耦合理论供应链耦合是指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各企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良性互 动以致联动起来,达到更高效率的价值增值链随着产业集群研究以及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进 一步深入,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关联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最早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进行联系起来研究的是Humphrey和Schmitz,他们从供应/ 价值链中的关系及合作层的角度考察集群企业,认为存在四种形式的供应链:即“短距离” (arm’ s length)市场供应链、层级(hierarchy)供应链、准层级(quasihierarchy)供应链和网 络(network)供应链。

      这些形态各异的集群供应/价值链的形成以及物流驱动,主要是源于 购买者(用户)和生产者(供应商或生产商)行为,由于每种结构类型供应链的特点不同,导 致其企业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波特(Poter,1998)认为,在产业集群中,不仅存在着同一产业中处于同一环节的多个 核心企业,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存在着与同该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且聚集于同一 区域可以看出,这些处在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构成了一条供应链,这条供应链与集群之间 有着一定的联系李君华,彭玉兰(2006)通过对两种竞争战略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产业集群和供应链 管理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度和互补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化地获得分工经济和规模 经济的效果,提高地域专业化和集聚水平,分享全球分工优势在耦合的基础上,学者们探讨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探讨产业集群与供应链 的相互作用关系,普遍认为产业集群为供应链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平台,而供应链各节点企 业间的互动也促进了集群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邹国胜(2007)在分析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两者在具体运行过 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提出了如何在产业集群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的相关策略。

      杨青芬(2008)则对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共生关系进行了论证,指出产业集群促进了供 应链的形成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则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并且在归纳产业集群定义时, 认为“集群是企业纵向分工协作高度发达,横向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形成的供应链系 统组织”吉敏,谢庆红(2013)提出集群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耦合集群与供应链 之间的这种关联和耦合在集群升级和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上起重要作用三、 绿色与循环供应链理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环 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提出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 的现代管理模式Jeremy Hall(2000)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 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 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 境最优化汪应洛(2003)从系统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 基本原理。

      王桔(2012)提出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 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 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于文婷(2012)绿色供应链时代下的企业物流系统应该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关注企业 间的横向联系在物流业务开展中的作用不仅考虑物流过程的实体本身,而且要对自原材料 获取开始经由制造加工、装配、仓储、运输、消费以及报废处理整个环节过程对于环境的影 响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估四、 总结综上所述,物流系统既应该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共生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 色循环系统因此,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不但要站在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理论的视角, 还应结合绿色与循环供应链理论视角做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并用 实践经验和数据不断完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2: 77-9[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