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Removed_隋唐科举制度.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3265749
  • 上传时间:2023-03-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4.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学生姓名 任安乐学 院 社会学院专 业 行政管理(电子政务)班 级 113 班学 号 111632492013年12 月20 日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摘 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直到晚清废止,实行达一千多年一个有着上千年生命力的制度,肯定有其存在的深层原因而其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亦肯定有其被淘汰的内在理由本文试图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奥秘所【关键字】 科举制度 作用 局限性目 录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一)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得到和扩大对政权的社会支持度 ⋯⋯⋯⋯⋯⋯⋯⋯⋯⋯⋯⋯⋯⋯(三)科举制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也有它特殊的作 用 ⋯⋯⋯⋯⋯⋯⋯⋯引 言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时期存在并发展了很长时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对我国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他的作用与特点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 583 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 “贤良 ”开皇十八年( 598 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 “ 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 ” 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 “ 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 结义可称 ”“ 操履清洁 ”“ 强毅正直 ”“执宪不饶 ”“ 学业优敏 ”“ 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 ”“ 膂力骄壮 ”等 10 科举人大业五年(609 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 学业该通,才艺优洽 ”“膂力骄壮,超绝等伦 ”“在官勤慎,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 4 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 “ 试策 ” 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则天时期,唐代武举制度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和创新,是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是典章制度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封建军事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选文不选武的做法,完善和发展了古代科举制度,笼络和安置了武勇人才,打破了士族门阀荫袭世官的传统,开拓了“ 广收天下奇才异士” 的新局面,加强了封建统治它的创立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军事、政治、科举、武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举制度的创立与实际推行,在前世流风遗泽的基础上,推波助澜,使唐人习武蔚成风尚,文人学子也开始喜好武艺,从事击剑、骑射等活动,甚至还出现了“ 弃文从武 ” 的现象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一)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满足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角度出发,科举制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众所周知,科举制与隋唐以前实行的军功、察举、辟除等制度相比,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就是科举制的自上而下方式军功制的实施,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军功考核汇报;察举制的实施,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辟除制的实施,是把用人权直接交给了下面而科举制则大不相同,它的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方式地方上的用人自主权被中央主持的科举考试完全剥夺。

      正因为科举制度高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得到了隋唐以降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他看着新科进士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中矣! ” 显然,李世民的眼里,不仅仅看到了新科进士是人才,而是看到了原来“ 各为其主 ” 的英雄现在都拜倒在天子脚下如果仅仅看到几十名鱼贯而入的新科进士,那远远达不到“ 尽” 天下英雄的地步唐太宗如是之言,说明他看到的不止是新登科的进士,而是看到他已经掌握了一种驱尽天下人才为专制集权的中央效命、为皇帝尽忠的最佳方法所以人们才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见,科举的最大成效,并不全在于“ 得人 ”,而在于是一种 “笼络英彦 ” 、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 长策 ”,即符合最高统治者要求的用人制度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清楚了宋代以后的统治者为什么要把取士权通过殿试的方式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把“英彦 ”变成 “天子门生 ” 而且在国家危亡之秋,一方面抱怨书生无用,另一方面又坚持实行科举制度死不放手很明显,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看科举出身者的才能,而是看科举出身者对中央王朝和皇帝个人的忠诚程度一直到清代,科举坚持了“ 心术 ” 领先、才能其次的原则。

      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清史稿 · 选举志》) 以经学家自居、重视学术的康熙皇帝,对“ 心术 ” 和 “ 才学 ” 的关系极为明白,他说:“ 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精明干练的雍正,也曾经说过:“ 读书所以明理,讲求天经地义,知有君父之尊,然后见诸行事,足以厚俗维风,以备国家之用,非仅欲其工于文字也 ”(道光朝修《科场条例》) 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能够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盛行而不衰,不在于其得人不得人,而在于其对政治统治的维护二)得到和扩大对政权的社会支持度任何政治统治都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选拔官吏制度能不能长久实施,还要看其能不能得到和扩大对政权的社会支持度在这一点上,科举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从科举制创立之初起,就着力于打破官僚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中小地主以至出身寒微的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从而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在汉代的察举、辟除制下,选拔出的官吏一般都出自地方名人,能够入选者必须以地方长官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否则,察举和辟除就无法操作这种制度的局限,使得统治者的入选面十分有限,选官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地主阶级中的头面人物。

      不要说平民,就是普通的地主,如果不是在地方上非常知名,能够当官的机会实在渺茫这种状况,对于统治者取得社会支持,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在两汉,像朱买臣那样靠打柴放牛读书而进入官僚队伍的,只是极少的例外两汉察举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据有关学者统计,两汉所举孝廉可考者,官贵和富豪子弟要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参见黄留珠著《秦汉仕进制度》 ,西北大学出版社版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以家世定品,以门资入仕,寒族庶士无由登进平民百姓进入官僚队伍的希望极小,对于加强封建统治,维持并保证社会安定,没有多少益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者对进士特别优待,在官吏升迁途径上大开绿灯,所以,从盛唐起,尽管有不少人对进士的品行颇有非议,认为进士 “ 浮文而少实 ” ,甚至有指责科举是 “ 长浮薄之风,启侥幸之路 ”(见《旧唐书 · 贾至传》,《李德裕传》 ) 但整个社会风气,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对进士科极为崇尚《封氏闻见记》称:进士出身者, “ 十数年间,拟迹庙堂 ” 中唐以后宰相,多为进士出身两宋和明清,进士出身者更是在官吏队伍、特别是高级官吏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 在唐代,就有了 “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又进士者,终不为美 ” 的社会风尚 ( 《唐摭言》 ) ,引导着众多的读书人为此孜孜追求,苦读终生,老死寒窗,造就了大批的政权支持者,而且还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科举制对统治基础的扩大,不能只着眼于选出了多少官吏,而要着眼于吸引了多少人踏上了读书求官之路有唐一代,每年进士只不过录取几十人,两宋明清,三年科考中进士者也不过数百人但是,何止成千上万的学童,从接受启蒙开始,就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之类的教育,他们自然是政权的衷心拥护者当然,屡考不中的白发童生,也会发出怨叹但他们所抱怨的,是自己时运不济,顶多是抱怨考官不识自己的锦绣文章,而极少抱怨制度不合理统治者十分明白科举制度的这一妙用,乾隆年间当过会试副主考的裘日修说得非常清楚:“ 况天下之大矣,不以一途束之,则心思材力皆将妄有所用今尽纳于八股文之途,其得者大小各有所就,其不得者亦必绳趋尺步,争相濯磨,于是民气静而士无庞杂《乾隆三十一年会试录》 ) 说穿了,统治者通过科举,追求的正是 “ 绳趋尺步,争相濯磨 ”, “ 民气静而士无庞杂 ” 的稳定局面所以,直到晚清,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相当数量的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报告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为 “ 叛徒 ”梁启超记录当时的情景说:“ 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种制度到了弊端百出、非改不可的地步,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衷心拥护者,从反面告诉了我们科举制“深得民心 ” 的历史效用三)科举制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也有它特殊的作用有效的政治统治,不仅要有足够的社会支持面,而且要能够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也有它特殊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科举制实现了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科举制的长期实施,使得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合为一体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制度主要也是为培养官吏服务, “ 学而优则仕 ”但是,教育和选官是两个制度体系,二者不存在必然的衔接关系,读书可以入仕做官,也可以单纯为了修身养性,选拔官吏亦不以是否受过学校教育为先决条件科举制实施以后,选拔官吏的对象必须具有 “ 生徒 ” 资格或相当于 “生徒 ” 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实际就是对通过州县考试者承认其相当于生徒水平宋代以后,则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教育制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