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推进深度阅读的积极实践.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56261786
  • 上传时间:2022-0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0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推进深度阅读的积极实践                    摘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要将“思维深刻性”落到实处,促进思维品质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深度阅读与多元体验,让学生在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中融入文本意境、领悟文本内涵,进而提升鉴赏能力,培育审美品位,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关键词:高中语文; 深度阅读; 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浅层阅读模式,深度阅读强化沉浸体验,分析文本组织结构,挖掘文本内涵思想,把握文本鉴赏实质高中语文课堂推进深度阅读,不仅是近年来新高考变革的根本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更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需求,在深度阅读中促进高阶思维发展,获得深刻审美熏陶,无形中提升综合语文素养有关深度阅读的积极实践策略,本文探讨如下:一、把握立意,解读文本思想从写作角度来说,一篇文章的写作根基在于“立意”,那么在阅读时也要抓住“立意”为切入点,理解了作者的立意,再深入阅读文章,才能从表面含义深入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育中指导深度阅读的关键一环就是如何抓住立意,再逐步延伸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大意与内涵思想。

      例如,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文中最能表达主旨思想与作者情感的无疑就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阅读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全局出发,文章题目“想北平”,文中有哪些关于“想”的事?作者如此深爱着北平,为什么题目不是“爱北平”而是“想北平”?“想”字的寓意何在?有了这些问题为铺垫,学生有了更深刻的阅读思路,之所以“想”是因为作者早已离开北平,但是在北平的美好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这是作者内心无尽的想念与热爱抓住关键词,读懂文章立意,那么深度阅读也变得水到渠成二、揣摩细节,领悟文本内涵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值得揣摩的小细节,带给读者莫大的惊喜与感悟在阅读课上,我们要启发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往往细微之处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深意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讲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的一次经典外交,烛之武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敌人的百万强师劝退与学生一起细读品味,才能真正感叹文章之经典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大力推荐烛之武,请求郑伯派遣烛之武与秦君见面,那又为何这样做呢?此处作者没有直接说明原因,实际上也是一个巧妙的悬念,如此写作手法是真正的大道至简,体现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再如:“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为己。

      ’”为什么烛之武要拒绝郑伯的委托?是他想要以进为退提出条件,还是表达对郑伯曾经用人不贤的愤懑?当学生能够从每一个细节着手,深度解读文本,才能真正领会每个人物特色,赞叹文言文的精彩绝伦三、点拨启发,深入文本背景总体来看,虽然近年来通过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多样,更加注重效果,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的阅读深度不足,这与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平时阅读时间少,只接触课文的内容,阅读量不足,缺乏积累,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而且对写作文也有很大影响,如写作时缺乏素材,语言运用不熟练,文章思路不顺畅等等,而且写出的文章有明显东拼西凑的痕迹,同样缺少深度与创意指导学生深度阅读非常关键,同时教师也要多一些点拨和启发,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背景,再产生阅读兴趣,才能自觉地深入分析与思考,实现真阅读、真思考、真收获例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林冲遭遇刺配,深受高俅的干儿子陷害,被逼无奈投靠梁山如果学生之前对《水浒传》的内容和人物不够了解,那么阅读这篇课文也会一头雾水,上课之前要先与学生一起了解水浒传,从林冲的人物背景着手,再融入作品意境,实现深度阅读。

      四、对比鉴赏,理解文本主旨对比鉴赏是锻炼思维、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样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为学生推荐类似的文本,在对比辨析中有所领悟,理解艺术手法,抓住情感主旨,沉入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同时对比鉴赏同一作者的《后赤壁赋》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并向学生设问,导出本节课的鉴赏主题:“游赤壁的苏轼和登泰山的姚鼐,二人生活轨迹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学生阅读文本并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就可知道苏轼经历了“当官-被贬-再当官-再被贬”的波折人生,而姚鼐的生活则很平稳,一直教书育人由此背景再来分析二人在不同境遇、不同心绪下的文学创作,苏轼不断从黑暗中自我安慰,等待光明,只是无奈受限于困境;从苏轼对赤壁景色变化的描写,感受到他时而煎熬、时而豁达、时而洒脱的心境;而在姚鼐的创作中,尝试从作者背景切入,想一想姚鼐为什么要登泰山?登泰山的行进路线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作者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登山的特殊路线,他为什么要与众不同,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深入品读,多元启发,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深度阅读教学既符合新高考的发展需求,也能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根本目标,对于推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意义重大。

      深度阅读改变了传统碎片化阅读与浅层次理解的弊端,从文本核心着手,让学生获得知识、情感与审美等多元体验,显著提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参考文献:[1]李娜.新课程标准下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下),2021,(1):113-114.[2]王云.阅读策略和元阅读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训练[J].课外语文(上),2021,(2):115-11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