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粘度法方方1000012106.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ji****n
  • 文档编号:47665319
  • 上传时间:2018-07-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64.6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要 本实验使用三管粘度计测量了聚乙二醇溶液在毛细管中流下的时间, 通过和水的粘度对比, 计算出不同浓度下聚乙二醇溶液的粘度η 利用经验公式作η 和η 图,得到了聚乙二醇的特性粘度[η]=0.3636,并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聚乙二醇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人: 方方 1000012106 编号: 1 组 1 号 实验日期: 2012-3-19 室温: 16.1 ℃ 大气压: 102.00 kPa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方方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1 / 5 实验目的 测定聚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掌握测量原理和使用三管粘度计的方法 实验原理 粘度指液体对流动所表现的阻力,即内摩擦由牛顿粘度定律,单位面积所受到的液体粘滞阻力为f=η ,其中η称为粘度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粘度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时存在的内摩擦, 其分子质量有很大影响 由 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均一,测量得到的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对于线性高聚物,可用 粘度法测量 。

      η- 经验方程由其他方法确定 高聚物溶液的粘度一般远大于纯溶剂的粘度,粘度增加的比例 η η η η η 称为增比粘度,其中η 为相对粘度增比粘度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比浓粘度 η 当c 趋近于0 时, 比浓粘度趋近于一个固定的极限值[η], 称特性粘度 利用经验公式 η 和η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图,二者交于纵轴上一点,即[η] 本实验中使用毛细管来测量聚乙二醇、水流经毛细管的时间,根据水的粘度系数,得到不 同浓度聚乙二醇的粘度系数 仪器和药品 聚乙二醇 三管粘度计,恒温槽,洗耳球,移液管,停表 实验步骤 1.1.粘度计的清洗粘度计的清洗 将粘度计中灌入适量水,用洗耳球吸吹,反复几次,将水倒出用二次水清洗三遍后,加 入适量丙酮润洗,用水泵抽干毛细管和整个粘度计 2.2. 测量聚乙二醇测量聚乙二醇通过毛细管的时间通过毛细管的时间 准确移取配好的聚乙二醇溶液10mL,加入粘度计,垂直放在30.00±0.05℃的恒温槽中, 让G球完全没入水中,恒温关闭C管,用洗耳球在B管抽气,至液面升到G球的一半时,打开 C管水平面通过刻度a时计时,至刻度b时停止,重复三次试验,时间极差不大于0.4s。

      依次向粘度计中加入3mL、5mL、5mL、5mL、10mL预恒温的水,使液体混合均匀按上述方 法测定3组时间,极差小于0.4s 3.3. 测量测量水通过毛细管的时间水通过毛细管的时间 充分洗净粘度计, 加入10mL恒温水, 测定流过毛细管的时间3 次 换一次水, 再测量一次, 应与上述3次数据平行 实验结束后,用丙酮润洗,抽干,倒置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1. 数据记录数据记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方方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2 / 5 室温 16.1℃ 大气压 102.00 kPa 恒温水温度 30.06℃ 表 1 聚乙二醇溶液和水流过毛细管的时间记录 编号 𝑉聚乙二醇溶液/mL 𝑉水/mL 每次流过时间/s 平均时间 t/s 1 10 0 130.94 130.69 130.94 130.86 2 10 3 115.69 115.78 115.73 115.73 3 10 8 104.85 104.75 104.72 104.77 4 10 13 99.03 98.89 98.87 98.93 5 10 18 95.38 95.43 95.38 95.40 6 10 28 90.82 90.86 90.88 90.85 7 0 10 79.22 79.28 79.12 79.15 8 0 10 78.97 2.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 查表得水的粘度为 0.7975 mPa ∙ s。

      根据 V V +∆V ,η η ,η ηη ,η η ,η 计算聚乙二醇溶液的浓度、粘度、相对粘度、增比粘度、比浓粘度 以编号 2 为例, η η η ηη η η η η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方方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3 / 5 表 2 聚乙二醇溶液粘度计算 编号 V聚乙二醇溶液 /mL V水 /mL 聚乙二醇 /g1 mL t( ) /s η η η η η 1 10 0 1.5000 130.86 1.319 1.654 0.654 0.4359 0.3354 2 10 3 1.1538 115.73 1.167 1.463 0.463 0.4010 0.3296 3 10 8 0.8333 104.77 1.056 1.324 0.324 0.3888 0.3368 4 10 13 0.6522 98.93 0.9972 1.2504 0.2504 0.3839 0.3426 5 10 18 0.5357 95.40 0.9615 1.2058 0.2058 0.3841 0.3493 6 10 28 0.3947 90.85 0.9158 1.1483 0.1483 0.3758 0.3504 7 0 10 0 79.12 0.7975 1 0 0 0 在同一坐标系中,利用经验公式分别作η 和η 图,二者交于纵坐标上一点,即特性粘度[η]=0.3541。

      图 1 聚乙二醇η ,η 图(未舍去偏离点) 然而可以看出,横坐标为 1.5 的点偏离较大,经过残差分析,舍去这个点,重新作图,得到特性粘度[η]=0.3636 y = 0.0486x + 0.3541 R² = 0.9056 y = -0.016x + 0.3541 R² = 0.6969 0.30.320.340.360.380.40.420.4400.20.40.60.811.21.41.612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方方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4 / 5 图 1 聚乙二醇η ,η 图(舍去偏离点) 由[η] ,可知 √[η]30℃时,聚乙二醇的 K=1.25×10-4, =0.78 ,所以 √[η]√结果讨论 实验求出了聚乙二醇的特性粘度为0.3636,并据此求出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每次加水后,混合不均匀 加水后混匀是很关键的一步, 如果没有混匀, 毛细管中的少量液体会与理论上的浓度值有 很大偏差,导致测量不准确 (2)由图1、图2 可见,舍去横坐标为1.5的点后,两条曲线的R2值均有了显著提高。

      可知点的舍去是正确的,舍去后,精密度较好 (3)实验者的反应时间 由于人有一定的反应时间,为了使每次实验具有平行性,应当选取固定高估液面,并准确 计时只要这样做,人的反应时间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事实上,时间测量、温度的恒定性、密度不变假设,都有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 思考题 1.1.三管粘度计的设计巧妙之处有哪些?与两管式粘度计的区别?支管三管粘度计的设计巧妙之处有哪些?与两管式粘度计的区别?支管c c有何作用?有何作用? 三管粘度计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 使得液体体积不再影响测量, 因此不需要保证每次测量y = 0.0322x + 0.3636 R² = 0.959 y = -0.0305x + 0.3636 R² = 0.967 0.30.320.340.360.380.40.420.4400.20.40.60.811.21.41.61234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方方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5 / 5 的液体体积相同 而两管式粘度计由于势能来自于两管之间的高度差, 必须使每次液体体积 相同,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平行性,因此使用起来较麻烦。

      支管C是通大气的,每次测量,C 管进入大气,停留在D球处,保证每次毛细管下端的压力恒定(大气压),势能来源就是毛 细管中液体的重力 2.2.粘度计毛细管太粗或太细有什么缺点?粘度计毛细管太粗或太细有什么缺点? 粘度计毛细管的粗细影响动能项如果太粗,则动能较大,导致相比于势能无法忽略,则 会产生较大误差如果太细,实验时间会加长,而且更不易判断溶液流过的终点时间 3.3.本实验为什么要做两条直线的拟合?本实验为什么要做两条直线的拟合? 增加结果的准确性两条直线的分别拟合公式,都进行了一定的高次项忽略,因而存在一 定的偏差,而进行两条直线的拟合,能有效消除偏差有实验数据处理也可以看出,如果只 进行一条直线的拟合,偏差很大 4.4.考察温度和液体流动速度对粘度测定的影响?考察温度和液体流动速度对粘度测定的影响? 温度对粘度影响很大,因此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室温下,水的粘度温度系数 dη/dT=0.02mPa∙s∙K−1,实验要求温度保持在30.00±0.05℃之内,于是水的粘度偏差在±0.001mPa之内,相对误差小于0.13% 液体流动速度也有较大影响应选择流速变化较大的点进行测量(试验中选择下端点是E 球与毛细管的接触点)。

      对于流速总是较小的点,由于横截面积大,较小的高度偏差也会带 来较大的体积偏差,不符合液体流过体积相等的要求而如果流速总是较大,下降的高度偏 差会很大因此选择流速变化较大的点 参考文献 [1]物理化学实验(第4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物理化学原理(生物类),北京大学出版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