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ppt
49页春秋春秋 战国战国 秦朝秦朝 汉初汉初 汉武帝汉武帝魏晋魏晋 隋唐隋唐 宋明宋明 明清明清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孔子 创立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遭到 打击复 苏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 到“有为”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 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通葬),自天子不能具醇 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初的汉初的“ “无为无为” ”①①背景:经济残破背景:经济残破②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③③治国原则:治国原则:“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④④应用:休养生息政策应用:休养生息政策诸侯国问题、匈奴问题、土地兼并问题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 (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 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的危机▼边境不宁▼诸侯国势力日 益膨胀,威胁 中央▼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面临问题哪家学说?解决之道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然则法家之言,其利于霸者更甚,何为而不 用之?曰:法家之为利也显而骤,其流弊多; 儒家之为利也隐而长,其流弊少……盖逆取 顺守,道莫良于此矣孔学说忠孝,道中庸, 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 行;…——梁启超《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糅合道 、法、、法、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边境不宁 ▼诸侯国势 力日益膨 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面临问题董仲舒的学说解决之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思想上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从从理论上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统一)先秦之儒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著作 《《论语论语》》以以《《公羊春秋公羊春秋》》为为 依据依据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仁、礼仁、礼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来源思想来源儒学儒学儒、阴阳、道、法家儒、阴阳、道、法家与与统治者关系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批判时政维护统治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三.儒学成为正统起用儒学家参政 儒学成为标准尊儒 措施教育 状况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博士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结果: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至少并非仅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 仲舒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 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 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 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 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 富贵。
如此而已 ——刘桂生《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误解及其成因》 董仲舒的办法,从表面看来,似乎 比李斯的办法要和平得多,因为他不 用火烧,也不用活埋但在实际上, 董仲舒的办法比李斯的办法,要更刻 毒因为李斯的办法,是盲目地毁灭 文化,而董仲舒的办法,是有意识地 统制文化换言之,董仲舒用文化反 对文化,用知识分子反对知识分子——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第489页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交融2.隋唐时期:社会动荡,汉族士人质疑儒家,渴求宗教 佛教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复兴儒学成为需要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玄学 )在朝的正统派:何晏、王弼 在野的激进派:阮籍、嵇 康第二次:宋明理学 一.背景处处留痕——三教合一•明代小说《西游记》 72变学道家师傅 求助太上老君 西天取经、求助观音菩萨 正义、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 • 唐代 1)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 山一心炼丹; 2)号称“诗佛”的王维亦 官亦隐; 3)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 诚礼佛; 4)柳宗元、刘禹锡公开 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的思想历程。
• 宋:苏轼儒佛兼通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 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 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 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合一”的思潮《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宋代儒家学者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 ,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人的本性和 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二二.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实质)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代表1.1.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①①理学核心思想理学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理后物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理后物 ③③ “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 学思之窗学思之窗P47P47②②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朱熹提出: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朱熹《答黄道夫书》•天下无性(性即理)外之物,因行阶 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 便有竹椅之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 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 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 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 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 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 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 叮咬父亲•圣人,人伦之至 人伦者,天理也 •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 ——《二程集》n天理与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怎么办?下面是一组长期流传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对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评判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 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 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 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 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 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 子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 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
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 首重“四书”,并以朱熹注解作为释读惟一标准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需要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陆九渊认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是“理”,心中本来具有的道德意识 也是“理”,因此,“心即理”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为 学首先在树立自己本有的道德意识 ,… “理”在心中,不必向外寻求 人心由于私欲蒙蔽,心中的“理”隐 而不彰为学就在于剥落物欲,使 心中本具的理显现出来,这就是“ 发明本心”…朱熹的方法是先广 泛“格物”然后豁然贯通,明达天理 陆九渊的方法是先“发明本心”, 然后辅之以“格物”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陆九渊2.陆王心学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敌机来了 ,他教弟子 爬到书架上 翻查飞机种 类性能及防 空方法 应该让 弟子们闭目 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朱熹陆九渊形象比喻体会差别《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陆说:“是 天生的,但 我看到了, 百花才是美丽的格物致知 理是本原 发明本心 心即理也 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对王阳明对“ “心学心学” ”的发展的发展①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② ②思想主张思想主张“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心外无理” ”“ “致良知致良知” ”: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 使具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使具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 “知知” ”和和“ “行行” ”是同是同 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 缺一。
知了要去行,不行不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 能算做真知能算做真知• 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 小偷,便对小偷说“良知”的道理小 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 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 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 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 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 是你的良知!”——《中国哲学简史》• 至于钱谦益,那是晚明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黄宗羲曾认为, 钱乃是继王世贞之后明代最伟大的学者有一年,他家的藏书 楼遭遇火灾,他望着大火大喊:你能烧掉我楼上藏的书,烧不 掉我肚子里藏的书他那个红颜伴白发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 的柳如是阮大铖把持弘光政权后,钱谦益利用柳如是与阮大 铖早年的关系,谋得部长之职南京城破,柳如是劝丈夫自尽 殉国,钱谦益“谢以不能”;柳如是再三劝说,钱谦益才咬咬牙 跳入水池中,但一会儿工夫,他又爬上岸来说池水太冷• 此后不久,豫王多铎下江南,令全国剃发,一时间群情汹汹 一日,众人座议剃发事,钱谦益忽然站起来说,我的头皮痒得 很众人都以为他梳头去了,过会儿他回来时,众人惊讶地发 现,他竟然已经按照清廷的要求剃掉了自己的头发,脑袋后面 拖着一根长辫子。
入清后,钱谦益曾任《明史》“副总编”,用 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为新政权效命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后来 的《清史稿》中,他的名字却被列入了深具贬义的《贰臣传》 ——聂作平《晚明的才子》概述“程朱”和“陆王”的思想 主张儒家 理论论重 要 主 张张 本体论论认识论认识论 程朱 理学陆陆 王 心 学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 欲”“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 ” “致良 知”“知行合一”相同:内容上,都承认天理的存在;目的上,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体会词语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眼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