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ppt
182页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认识的 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本章的重点,1、认识的基础本质和规律 2、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本章的难点,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真理客观性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活动,主体: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方法 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的结构,,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63,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主体的特点,,鲁滨逊,思考: 人=主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的形式,,狼孩卡玛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的特点:,客观性、动态性、多样性,P63,思考: 客观世界=客体?,作为肢体延长的体能放大工具系统,作为智力延伸的智能放大工具系统,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目的:是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主体客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过程,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主体,,中介,,客体,,,,,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2、主体——客体的关系,,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确立目的方案,实施实践方案,对照检验评价,进行反馈调节,,,,P63,飞机模型,飞机制造,飞机升空,失事改进,,,,(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的,需要,可能,产生,正误,,,,,,,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一,实践的需要确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其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结绳记事,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光学显微镜:细胞级,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 “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凝结积淀形成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认识、调整和完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精细,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学使人善辩,科学使人深刻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认识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是认识论的重要任务,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的自由 落体运动实验 公元1589~1591年,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自由 落体运动实验 公元1589~1591年,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自由 落体运动实验 公元1589~1591年,比萨斜塔,材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 列宁,唯心主义先验论,,感觉,物,思维,,,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哲学史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唯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两个基本原则: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反映论,,,,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承认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庄子,康德,不可知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 一九六三年五月,认识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红花!,,,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P67,摹写性,认识的特点,徐悲鸿画马,摹写性,,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情人眼里出西施,,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飞跃条件,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突出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表象,综合反映,回忆再现,,,,感觉,知觉,个别特征,,,,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外部世界的间接认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F= G M1 M2 / R2,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P68,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花是红的,,感 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那树是绿的,,,,,,,概念,,语言,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论上: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竺可桢,李时珍,P69,培根,第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毛泽东,天空绝配——第谷与开普勒,,[丹麦]第谷(1546~1601),[德]开普勒(1571~1630),他们师徒二人,一个有极强的观测力,但数学能力不足;一个视力几乎为零,但有很高的数学能力如果他们不走到一起,以己之长,补彼之短,那么,现在的天空可能还是一片黑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辨析题,对于下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答案要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主体决定的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也是认识主体的自身素质的构成部分意识,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认识中的两种因素,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许多科学家认为,天才的99%是血汗,没有艰苦的付出不能成就事业,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认识过程的特性成分,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罗素,古往今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前途极度关切和深切同情正是有了科学家的社会良知和道义的强烈的激情,使他们超越了名利的桎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让后人对他们肃然起敬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万马奔腾,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请讨论:“牵着梦的手,跟着感觉走”,,,(二)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一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P70,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即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 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P7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三)认识运动的总过程,P70,认识运动总过程图示,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地认识事物第一,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 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 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