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上的层次感和热海之热的三个特点.doc
2页空间上的层次感和热海之“热”的三个特点----《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解读 摘 要:通过对 信息技术的利用, 查找出研究者《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的众多理 解和分析,发现论者多关注其在构思上以 热海之“ 热”反衬崔侍御的执法威严、冷面无私这一 特点,却忽略了诗歌在铺叙热 海之热时的匠心独运之处,即景物在空间安排上的层次感和表 现了热海之“热” 的三个特点:程度深,影响范围广,与众不同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热海 在唐朝边塞诗人中,岑参是极为耀眼的一位其边塞诗以瑰丽之语、奇特之境,成为 唐诗中别具一格的珍品但,岑参边塞诗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题材的新颖,而是在构思和 内容安排上的独具匠心,才使得他的边塞诗作在佳作如林的唐诗中有了一席之地如他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就是景奇且构思亦妙的佳作这首诗以绝大部分篇幅铺叙 热海之热,而仅以最后四句涉及与送别崔侍御有关的内容,这种内容安排上的巨大反差, 首先就阅读效果上来说,已经起到了夺人眼球的作用而这样写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以 热海之热, “反衬归京的崔侍御具有寒霜般的肃杀之威,表达他对崔的友情与赞美” ① 热 海越热,则越能体现崔侍御的“霜威” ,也越能表达诗人的赞赏。
这种构思,是极巧妙的 只是,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内容安排上的巨大反差太过于夺人眼球,因此,历来的评论 与分析,也就多集中于由此而成的衬托之法而对于诗歌如何铺叙热海之热,往往笼统言 之,缺乏细致的分析,也就容易忽略诗人在铺叙热海之热时的匠心独运之处实际上,诗 人对于热海之热的表现,是既全面而又富有层次的 在诗中,诗人表现热海之热的诗句是如下数句: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 汉月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 单于 “西头热海水如煮”一句,说热海中的水如沸水一般,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总写 热海之热,体现热的程度之深而且, “煮”字又令人想到沸水翻滚之态,给读者以极形象 生动的感觉 “海上众鸟不敢飞”和“空中白雪遥旋灭”两句,以热海周围景物之表现,说 明热海之热鸟不敢从海面飞过,白雪在高远的空中即消失不见,原因正在于热海蒸汽温 度之高从写作手法上来讲,属于一种侧面描写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 句,在描写热海之热上,不但同上两句一样,表现了热海之热影响之高,能将云、月燃烧、 煎烤,而且也写及了影响范围之广,周围的沙、石都被蒸熟、烤热。
在写作手法上来说,这两句运用了互文,即“然”的不但有虏云,也有“汉月”,而“煎”的不但有“汉月”, 也有虏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句中,诗人先写众鸟,再写白雪,再写虏云、汉月,并不是随 便着笔的,而是依据空间位置的有序安排为了表现热海热气影响之高,由海上众鸟到空 中高远处的白雪,一直到云、月,空间位置上是越来越高,层层推进,极富层次感,体现 了诗人的匠心所在 在行文逻辑上说, “西头热海水如煮” ,是总写, “海上众鸟不敢飞” 、 “空中白雪遥旋灭” 和“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是分写,以各种不同事物来展现热海之热,而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句又是总写,概括热海之热的影响之高、远高则 及于月窟、太白星,远则达到西域单于之地应该说,这几句诗,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 是在表现对象的特点上,都已经算是完备了 但是,诗中偏还有两句,似乎与“热”无关: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 一般对这两句的解释,认为是写热海的奇特,但如果只是表明热海的奇特,而诗歌却 又是通过热来衬托崔侍御的为官品行,则奇特与衬托品行无关,那么,这两句岂不是多余? 实际上,这两句依然是写热海之热,只是与其它数句所表现的“热”的特点不同。
其它数 句,要表现的是热的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而这两句,是要表现热的与众不同其它 地方,若温度过高,而且若高到可以蒸沙烁石,那么生物是绝难生存的可是,热海却可 以让生物生存,这岂不是热的与众不同? 并且,这两句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表现热海之热与众不同这一特点,还通过众鸟不 敢飞和鲤鱼长且肥、青草常青与白雪飘零这两组事物在面对热海高温时截然不同的情况的 对比,展现了边塞风景的奇异在写法上,众鸟、白雪、虏云、汉月都是空中之物,鲤鱼、 青草、沙石、浪波,又都是地面之物,这些空中之物与地面之物在诗句中交替出现,显然 是诗人的有意安排 “天上的云和月,地上的沙和浪彼此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奇幻壮阔的景 象” ② ,从视野的表现上来说,是极为开阔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诗人写热海,通过以上数句,写出了热海之热的三个特点:程度深, 影响范围广,与众不同正因为热海之热有如此三个特点,以此来反衬崔侍御的“霜威” 时,也就暗含了崔侍御“霜威”的如上三个特点即威严之深,威严影响范围之广,威严 的与众不同,为他人所难具有也只有如此深入、细致的赞美,才显得诗人对崔侍御的感 情之深与真,而不是泛泛空洞的客套话所以,这首诗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 ,陶文鹏,陆平, 《唐代文学研究》 ,第 635 页② 《岑参西域诗赏析》 ,山榛,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89 年第 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