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doc
30页人性论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目的第一节 生命的终极目的是“生”自从很久很久以前生命从无机世界中演变出来之后,地球上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物界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高级智能的生命体人类,生命遵循着变异、继承、淘汰、选择的基本规律不停地进化着生命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了一个终极目的——“生” ,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永生” 从简单的生命细胞的复制裂变,到复杂生命体的两性交合,从植物吸收阳光、水分和营养到人类创造和积聚财富,这些生命体的基本活动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尽最大可能获取更优越的生存条件,活下来,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活下去关于生命的终极目的是“永生”这个观点,有些同学或许会感到困惑不解: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吗?我的回答是:是的,答案就是这么简单分析一下各种生命个体的基本活动,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所有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寻找食物,没有食物,新生命很快就会夭折,寻找食物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维持生命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即为了活着寻找和猎捕食物,是生命体穷其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做的工作,除此之外,有些动物还有迁徙的习性,迁徙是为了什么?躲避严寒,追逐更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同样是为了“生”:一些鸟类如果不迁徙,就或者会被严寒冻死,或者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渴死饿死。
生命体长到一定程度,还要求偶、交配,创造新生命,这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人类一直津津乐道的“传宗接代”啊!“传宗接代”为了什么?很显然,为了生命延续,为了永远活着,为了永生!虽然生命个体本身做不到长生不老,但是,生命个体以另一种形式让自己的生命生生不息:那就是繁衍,生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创造的新生命中,在代际传承中实现生命的目的:永生人类的活动比其他生物复杂许多,但是究其本质,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很多富人孜孜追求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远远超过了维持本人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有了变化,他们的这种行为,仍然是为了给生命体创造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比尔盖茨积累财富几百亿,和小松鼠为了过冬储存一窝的松果其本质是一样的第二节 “生”的涵义“生”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生命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张三死了” ,就是说张三的肉体消亡了,说“李四还活着” ,就是指李四这个生命个体还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这是“生”的第一层涵义生”还有延伸的涵义:张三死了,但张三的孩子还活着,我们会认为他的生命还在延续,这是生理意义上的“生” 生”还有一层含义,是纯粹精神方面的涵义:王五死了,并且没有后代,但是王五有好几本专著成为经典读物,在他死后依旧在世界上流传,我们说王五还活着,他的精神还活着,活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这是精神意义上的“生” 。
因此,达到永生的途径并不只有传宗接代这一条途径刘晓庆不愿意生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说她去世之后刘晓庆这个生命体就彻底消失不复存在了呢?不是的,她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她的肉体不存在了,但她的精神、灵魂还有影像都存在着,后人在观看她的电影的时候,都会知道刘晓庆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而独特的女人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第一种是我们普通人常常不自觉地践行的方式:创造新生命,传宗接代,这可以使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第二种,献身某种不朽的事业,只要事业在,我们的精神、灵魂就会延续;第三种,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如此,只要人类还存在着,这些做出贡献的人就会象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中,接受万众景仰和崇拜第三节 幸福和快乐不是生命的终极目的很多人看到这一节的标题,一定会觉得大跌眼镜 “幸福” 、 “快乐”!多么美好的两个词!别说亲自体验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了,单是看到这两个词,我想很多人心中都会觉得很舒畅许多人把快乐和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甚至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指数”的概念,并建议政府把原先孜孜以求的“GDP” ,换成“国民幸福指数” ,将后者作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的试金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程度,不能看 GDP 的多少,而应该看国民幸福与否。
那么,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呢?幸福和快乐是两个概念有点相近的词,是指在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的时候人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两者都属于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是快乐的情绪化更强一些,更表面化,幸福则更深沉一些幸福和快乐都是人的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时的一种心理体验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人的需求和欲望需求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发动者,人在产生了一种需求而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积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先产生欲望,然后在欲望的推动下选择某种生命活动,通过生命活动满足需求从需求的产生到满足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一个循环结束之后会产生新的需求,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人是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幸福和快乐之中的只要有新的需求和欲望产生,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也就是需求被充分满足的状态)就会被打断,在需求和欲望没有被满足之前,人的生理和心理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这个时候人的感觉不会是快乐也不会是幸福,而是欲望和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痛苦直到需求和欲望发动新的生命活动并满足了需求和欲望之后,人体才能够进入新的生理和心理平衡让我们想想人如果长期处于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会怎样:幸福和快乐状态中,人应该不会有新的需求和欲望产生,或者说至少是没有新的重大的需求和欲望产生,没有需求和欲望,就不能发动新的重大的积极的生命活动。
一个不再进行积极生命活动的人,还能算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吗?如果人们把幸福和快乐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人成为一具僵尸:没有需求没有欲望也没有活力的“死”人所以说人类从远古繁衍生存至今,幸福和快乐只是通往终极目的道路上的一个一个的小站,在这些小站短暂停留之后,人要继续赶路,朝着生命的终极目的:永生第二章 人性的底色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的最基本的特性第一节 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前面我们讲了,生命体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生”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生命个体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自身的生存和成长那么,生命个体都需要什么种类的物质来延续生命呢?这个只有生命个体自身最清楚通常,生命个体通过对自身的欲望的感知来了解自身的需要比如,人感到渴了,这是身体缺水的信号,这时人知道需要给身体补充水分了;人感到饿的时候,就是需要吃东西了其他的生命也具有这种感知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很显然是在生命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生命具有了通过自身欲望感知身体需要的能力,就可以采取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渴了就去寻找水源,饿了就去寻找食物要继续生存下去,生命个体必须时刻听从自身的召唤,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
如果不这样做,生命个体会很快丧失生存的条件,走向死亡生命个体这种以自身需要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就叫做“利己” 人类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种生命形式,但是人类仍然是生命的一种,与其他生命一样具有利己的本能为什么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呢?因为大自然对生命的“设计”就是这样的:利己的本能让生命体通过自己的行动首先满足自身的生存和成长的需要,让生命体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是一种高效率的运转方式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态的时候,时常用“生活自理”这个词,就是说依靠自己来满足自身的日常生活需要是很重要的利己的本能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这样的:身体缺少某种物质的时候,就会发送信号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发出命令,让身体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各个部分是联通的,共用一个大脑,依靠自身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会很方便,效率也很高;如果依靠他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就要绕一个大弯路:甲的身体产生缺少某种物质的信号,这个信号先发送到甲自己的大脑,甲自己的大脑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然后用表情或者语言将自己的需要告诉乙,乙的感官接收到信号,将信号传给乙的大脑,乙的大脑对信号作出判断和分析,然后向乙的身体发出命令,让乙作出满足甲的需要的动作。
这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效率低多了!物竞天择,效率高的工作模式自然会得到发扬,效率低的就被摒弃!所以,现在还在地球上存在的生命体,有一些在年幼时会需要母体的照料,但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离开母体,自谋生路因此,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利己本能意味着高效率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不需要社会给予额外的补贴,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第二节 利己不等于自私有同学可能要问了:你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难道是在宣扬“自私有理”吗?且慢,我所要说的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汉语的语境里,利己和自私这两个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有关联,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涵义:利己是个中性词,自私却是个贬义词!利己和自私是不能等同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利己和自私的区别:一个人,在工厂打工,到应该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却拒绝支付工资,该打工者于是拒绝继续工作,因为他不肯为老板白白干活,他说自己是为了养活自己才工作的,不是为了为老板创造财富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打工者是利己的;另一个例子:一个农民,养了十几只羊,在田野放羊的时候,如果看到周围没人,他就把羊赶到别的村民的庄稼地里,让羊啃食别人的庄稼,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农民是自私的,因为他在谋取自己利益的时候,选择了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利己和自私的区别了:利己者的行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自私者却以损害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常常讨论人性的善恶,其实,利己不是恶,自私才是恶。
第三节 利他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并不等于说人只懂得为自己着想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只顾及自己的私利,人类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因此,人除了利己的本能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利他的本能人不仅能够为他人着想,还能够为了其他的生命个体或者社会群体的利益奉献自己甚至牺牲生命爱就是一种典型的利他的情感,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利他世人常赞叹母爱的伟大,母爱这种本能,是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的,它不是什么教育家从外界灌输进母亲的脑中的,而是在孕育和生产的过程中在激素的作用下从心灵深处内生出来的,是骨子里带着的,母爱的力量非常强大,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能改变它,因为母爱是本能人的利他的本能还表现在其他的场景中在发生战争的场合,一个战士为了保护战友或者为了战斗的胜利,可以豪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比如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的关键时刻,许多的男人们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孩子和妇女;还有担负保卫领袖职责的保镖们,他们随时准备着为领袖抵挡暗枪冷箭,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不仅是保镖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人本身的利他本能的一种体现当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全他人只是利他本能的一种极端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利他的表现也随处可见:比如见到盲人过马路去帮一把,看到有人拉车上坡去帮忙推一下,见到有老人摔倒了把老人扶起来,等等。
你可能会说,这是社会教育的结果主流社会确实是这样教育大家的,但是,如果人的心灵中没有“利他”的种子,就是天天用水去浇灌,也是开不出利他的花来的第四节 利己本能第一位,利他本能第二位我们说利己和利他都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利己和利他的地位是相等的一般来说,利己的本能总是优先于利他的本能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母爱是一种利他的本能,刚生下孩子的女人就会进入哺乳期,这个时候,有喂养孩子经验的妈妈就会给刚做了母亲的女儿做许多好吃的,这主要是为了让新妈妈快点分泌乳汁新妈妈摄入的营养物质首先要满足母体的生理需要,如果满足了母体生理需要后还有剩余,这些多余的营养就会转化成乳汁来喂养孩子如果产妇摄入的营养还不够满足自身的需要,那就不会有乳汁产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利己是利他的前提,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先满足了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