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巴金《怀念萧珊》优秀教案试卷教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19361311
  • 上传时间:2022-06-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怀念萧珊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3. 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 把握作品四个部分的叙事线与抒情线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最重要的人,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爱人而人生本就充满了各种难测的遭遇,生老病死更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深爱的人离世而去,我们会不会悲痛欲绝,把逝者深深地藏在心中永远怀念?有人会为逝者写一篇篇满含深情的纪念文章,正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巴金的《怀念萧珊》二、介绍作家作品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三、介绍作品背景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牛鬼蛇神”、“反动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牛棚”,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

      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文革”结束后,巴金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文革”?怎样才能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是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缅怀故人”的一篇力作,也是巴金饱蘸着积压已久的血和泪,融合着满腔的真诚,深沉的思念,写下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掉亡散文巴金在失去妻子萧珊之时,已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何以在六年后竟写出这样声泪俱下,情深意切的悼文?!女作家冰心在《关于男人》这篇作品里,把巴金称作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说他的最可佩处之一在于“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透过这篇悼文的字里行间,人们更加敬重作家巴金高洁的品格,真挚的感情。

      四、课文讲解分析(一)内容结构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2、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3、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4、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生命的最后 提问:从以上文对章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全文的叙事线是什么?感情线是什么?明确:叙事线:交代萧珊已死——回忆萧珊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萧珊得病——萧珊病重至死感情线:哀悼萧珊的死——爱怜并敬服——为其病而悲伤——为其死永怀伤逝、思念第二课时一、分析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特色提问:文章是怎样行文表情的?反映了什么思想主题?明确:1 .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 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2 .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

      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问:本文在情感抒写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是胜利”;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病危了,还关心丈夫的“解放”,儿子的肝炎;病得已经不能谈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时,她非常安静,睁大两只眼睛,很大,很美,很亮”。

      作者对故人的情爱,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象这样善良的好同志,由于迫害而过早的去世,人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识,“文革”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重演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还体现在作家严厉的“自审”意识上这种严厉的“自审”意识,对于同代人说来,不能不是最好的揭示与警策他用真诚的自我忏悔无情地鞭挞自己的怯懦他万分悲痛,说:“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不幸的亡妻、儿女,作家的自责、悔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是对那场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文革”,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   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 提问: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明确:.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方百计的嘴唇”,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后来又写道,“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临终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

      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二、思想情感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三、课文总结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回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情感的凭藉,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地涌出,向读者倾诉着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情感真挚而丰沛,常常逸出抑制性的表述而洋溢开来,感人至深与怀悼散文通常写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通过对死者一生的生平事迹的顺序概述来表达生者的思念的哀痛之情,而是着重于写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最后才略写她的生平文章详细回忆了她因受作者的牵连而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情景,在灾难的岁月里,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她患了病,却得不到治疗靠开后门住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在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中离开人世。

      文章看似随意写来,却在细节的把握与选择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