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红桃套袋技术.docx
4页燕红桃套袋技术 马笑林(辽宁丹东太平湾农业站 118000)摘[来自www.lW5u.Com] 要:随着果品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燕红桃套袋可以防病防虫,净化果面,增加鲜艳度,改善外观品质,减少农药残留,本文从套袋材料的选择、套袋时间、操作技术及摘袋后果园管理几方面讲解燕红桃套袋实用技术Keys:燕红桃 套袋 技术丹东鸭绿江中下游地区以其独特的沿江气候形成了东北地区唯一燕红桃生产区太平湾地区目前有燕红桃9 000余亩,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来,随着果品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出的优质无公害果品,越来越能立足于市场,燕红桃套袋可以防病防虫,净化果面,增加鲜艳度,改善外观品质,减少农药残留,提高经济效益,应切实重视1 套袋及摘袋1.1 纸袋种类的选择:桃套袋纸袋的选择应根据园内树长势状况、生产目标、经济能力合理选择果袋按材料分为纸袋和塑膜袋纸袋一般外袋外面为灰褐色,里面为黑色,内袋为红色半透明蜡纸另一种常用的是塑膜袋,其原料是一种新的聚乙烯微膜,厚度0.005毫米左右,袋上有透气孔,袋下部有排水口,塑膜袋的优点是成本低,但在果实着色方面达不到双层纸袋的效果,太平湾地区的燕红桃一般选用耐雨淋、透气性好的双层纸袋。
1.2 套袋时期:套袋时间早晚对产量、品质、采收期及日灼轻重等都有一定影晌套袋时间早,套纸袋的果实退绿好,摘袋后易着色,但果柄幼嫩,易受损伤,影响生长;套塑膜袋的利于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促进早熟,但日灼果较多,不利于幼果补钙套袋过晚会影响套袋效果,易发生病虫害损害造成落果因此,在太平湾地区套袋应在生理落花形成果实后进行,一般为花谢后20~30天,套塑膜袋的为花后15~20天套袋前,果实喷一次杀菌剂,可喷多菌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后2~3天必须套完如果在此期间下雨,须再喷一次杀菌剂,套袋时间应在上午7∶00~10∶00和下午3∶00~6∶00为宜1.3 套袋操作技术:套袋前将整捆果袋放于潮湿处,使之返潮、柔韧;选定幼果后,小心地除去附着在幼果上的花瓣及其他杂物,左手托住纸袋,右手撑开袋口,或用嘴吹开袋口,令袋体膨起,使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孔张开,手执袋左右两侧,袋口随果实方向,套入果实,套上果实后使果柄置于袋的开口基部(勿将叶片和枝条装入袋子内),然后从袋口两侧依次按“折扇”方式折叠袋口于切口处,将捆扎丝扎紧袋口于折叠处,于线口上方从连接点处撕开将捆扎丝返转90°,沿袋口旋转1周扎紧袋口,使幼果处于袋体中央,在袋内悬空,以防止袋体磨擦果面,不要将捆扎丝缠在果柄上。
套袋时用力方向要始终向上,以免拉掉幼果,用力宜轻,尽量不碰触幼果,袋口也要扎紧,以免害虫爬入袋内危害果实和防止纸袋被风吹落另外,树冠上部及骨干枝背上裸露果实应少套或不套,以避免落果发生1.4 摘袋时期及方法:摘袋时期依袋种、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别,燕红桃摘袋的时间,双层袋采前20~25天摘袋,单层袋撕开袋体,采前7~10天全部除袋一天中适宜除袋时间为上午6~10时,下午2~6时左右,上午除南侧的纸袋,一定要避开中午日光最强的时间,以免果实受日灼摘袋时间过早或过晚都达不到套袋的预期效果,过早摘袋,果面颜色暗,光洁度差;过晚除袋,果面颜色淡易褪色,不耐贮藏不易运输摘袋时必须再喷一次杀菌剂和杀虫剂,以防病虫损害果实2 套袋后果园管理2.1 肥水管理:套袋桃园加强肥水管理和叶片保护,以维持健壮的树势,满足果实生长需要由于套袋栽培果实中含钙量下降,易患病,在7~9月份每月喷1次300~500倍的氨基酸钙或氨基酸复合肥在6月下旬、采收前40天和20天各喷布1次500毫克/千克稀土,或6、7月和采收前1个月喷布光合微肥、农家旺等微肥,以提高套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膨大期、摘袋前应分别浇1次透水,以满足套袋果实对水分的需求和防止日灼。
2.2 病虫害防治:除进行果园全年正常病虫防治外,套袋前1~2天全园喷一遍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有效地防治烂果病、食心虫、蚜螨类等病虫的为害药剂包括喷多菌灵6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倍,高渗灭杀净等不要用有机磷和波尔多液,防止果锈产生果实袋内生长期应照常喷洒具有保护叶和保果作用的杀菌剂,以防菌随雨水进入袋内为害除袋后喷1次多菌灵(600倍)、甲基托布津(25%,800倍)等内吸杀菌剂,防治果实内潜伏病菌引发的轮纹烂果病,同时喷1~2次有增色作用的药肥,如300倍的磷酸二氢钾,800倍的施康露、农家旺等,以增色防病采收后,将用过的废纸袋及时集中烧毁,消灭潜伏在袋上的病虫源,以减少翌年的危害2.3 套袋果的采收:为了提高套袋果的优质果率,多生产高档优质果品,要根据果实的着色情况适期、分批采收在适宜采收期内,采收越晚,着色越好,品质越佳由于套袋果果皮较薄嫩,在采收搬运过程中,尽量减轻碰、压、刺和划伤Reference[][1] 楚爱香,张要战,李艳梅.果实套袋生产的机制及操作规程.经济林研究,2003年03期.[2] 廖振军.采前套袋对桃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4期.[3] 武红霞,马蔚红,王标松,弓德强.套袋对桃果实的影响.热带作物学报,2005年04期.[4] 郭晓成.桃疏果套袋技术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