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国卷用)----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13).doc
17页新高考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国卷用)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完成问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写景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给人以美的感受B.三四句承题,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C.五六句写雨天的景象,选取“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这些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D.尾联转入抒情,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1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答案】14.C15.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点睛】分析诗歌的情与理的关系,也就是分析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同时,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对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也有很大帮助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①岑参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15.本是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4.C15.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杀敌的豪迈情怀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点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四、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定林【注】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B.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C.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15.“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意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无处寄托,悲鸣的虫声也可以成为悦耳的声音②表达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享受自然的闲适愉悦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考生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无处寄托,悲鸣的虫音也可以成为动听悦耳的音乐悲虫亦好音”看似不合常理,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旷达胸怀从注释可知,“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官当中,但诗中却无伤感之情,首联中诗人用甘冽的泉水漱口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狂野之中内心的烦忧得以平息,颔联中诗人“脱屦”“敷衾”的动作更是展现出洒脱之态,颈联中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由此可知,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国棋王逢杜 牧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15.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
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梦游三首(其一)徐铉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15.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4.D15.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点睛】第2小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注】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B.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