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和探索.docx
5页对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和思考 姓 名: 牛鹏勇 单 位:鹤壁市特殊教育学校 联系: 03923300820 对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和思考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相对于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来说,改革相对滞后以语文教材为例,我校当前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1998年编著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到现在已使用了整整18年就现在的使用情况来看,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脱节等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及时开发校本教材作为有效的补充,以弥补当前语文教材的不足一、当前聋校语文教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课文选取的内容滞后,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内容差距太大,学生看到课文以后缺乏兴趣,亟待进行更新和充实调整聋哑学生其实内心更渴求接触到周边熟悉的事物,他们和普通学生不一样,他们需要借助语文的学习,来弥补听力或语言障碍上造成的缺陷,提高与周边人和环境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内容选取更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而聋校语文教材的改革明显滞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聋哑孩子们的教学需求以第十八册语文教材为例,第9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是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写的一篇说明文,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介绍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更多是现代的计算机、智能,文中介绍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显得过于简单、而且滞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兴趣,也缺乏积极性,只是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难以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聋校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脱节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中,课文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于学生来说拔高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花费的功夫大,句群教学不扎实,教学效果差,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能完全适应,明显有照搬普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的痕迹对照与普通学校的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聋校九年级的语文课文大多从1998年同时期人教社编辑的六年级,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文中选取,其他年纪的语文课文也是如此,只是和普通学校年级相比适当降低了要求所以说,围绕大纲要求选取的课文没有完全突出聋校学生的特点,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费工费力,效果不佳的情况曾有调查机构对聋校八年级的学生(相当于普通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水平)做过调查,要求书面回答几个问题,如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父母的工作单位、你最佩服谁,班上12人,完全回答正确的仅有1人,不知道家庭地址和父母工作单位的有5人。
现实的聋校语文教学,需要对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围绕新的目标要求,选取更多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文章二、开发聋校语文校本教材的主要思考和做法“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的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要求,聋校语文教学目的就应该定位于努力弥补学生的生理缺陷,予以学生“耳朵”和“嘴巴”的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将开发聋校语文校本教材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主要开发了以下三类课程:一是围绕学生的特点,增加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讲授语文必须用心,才能在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语文教学资源生活中的这些语文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将语文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增加了更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结合语文应用文中书信教学内容的环节,我们增加了短信收发的教学内容,基于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实时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比如围绕父母过生日给父母发信息、给家人发短信告诉学校今天的作业、给老师发短信提问自己的问题等。
让学生在接近生活的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的语言技巧,锻炼语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很乐意在课堂上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在游戏中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课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提示学生看老师的发音口型,借助于手语、书面语言来进行沟通由于手语在使用中不够规范,学生就会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增加板书量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板书的补充再有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需要理解的具体实物,或者是场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头脑中缺乏具体的形象概念,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比如讲解《故宫博物院》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就收集了有关故宫的平面图片、建筑物的细节图片、结构模型图片等大量的素材,做成多媒体教材,便于学生再阅读的时候辅助文字部分进行理解三是借助周边的环境资源,增加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课程我们面对的孩子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孩子来说,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对一些词和事物联系的概念不是很准确,当学生见到实物时,能说出来,不见得能写出来对应的词语和句子。
需要学生走到校园中间,走到社会上去体验和理解,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如在讲解《万紫千红的花》时,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已进入盛夏为此我们将这节课提前到4月初来讲授,此时正值鲜花盛开,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走到校园中学生对花的颜色、开花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再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实现了课程教学的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特殊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变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中的做法,进而以教材改革带动教育教学整体变革,这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需要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应注重校内外的社会知识资源,将各种现实生活中题材作为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我们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从聋生实际和需要去组织课堂教学,让教材活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