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洛阳寺庙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doc
12页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IIIIH2小组成员报告题目 指导老师顾行illlM22 王凯 illlM22l朱康康KIIIM222 郗德征KIIIMZra关于洛阳寺庙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张丽娜邱贤关于洛阳寺庙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 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入 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以 “河阁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史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所以洛阳各种文 化的遗址遗存极多,故我们小组选取对洛阳极有代表性的儿座寺庙进行实践调 查,来探寻了洛阳现存寺疝的保护现状,经过细致分析得岀结论,再根据结果提 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创作出一篇相关的调査报告关键词:洛阳寺庙保护现状发展建议目录翻 IItfW 5一、 洛阳简介 4二、 洛阳主要的寺庙建筑及历史渊源 b三、 洛阳寺疝的保护现状和发展建议 篡(一) 保护现状 9(二) 发展建议 W献 II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云和中枢牡丹花 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 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祌都境内山川纵横,丙靠秦岭,东临 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冇“八关都 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T”之名," 天下之中、十右通衢”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四周、东 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 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拥冇悠久历史的洛阳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悠 久的寺庙建筑,这些寺庙无不是洛阳文化的瑰宝因此,本小组决定进行此次关 于洛阳寺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对洛阳现在真实 存在的寺庙进行实地调查与记录:同时广泛利用网络与学校图书馆的一切资源搜 集相关资料其次,对实地调查结果与查找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 析讨论与总结再次,根据统计、分析、讨论结果提出一些冇益可行的建议最 后再梳理成文,即此篇调查报告以期通过本小组的此次调查实践能够引起相关 部门和普通民众的注意与重视,促使大家共同采取具体行动保护这些寺庙资源。
并且为具体如何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一、洛阳简介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W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 尧、虞瞬、夏禹等祌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幵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 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祌州人地 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历史曾用名或 别名,斟鄠、四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裸京、巾京、 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 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 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 本色的、最渊深的中国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 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 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 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历朝历代均 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新石器时代(距 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滬、涧等河流的台地上, 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 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吋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划九州,河 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 鄠(今偃师二里头)为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 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 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郿”,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 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 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 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 (伊川丙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幵封等22县。
汉武帝 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 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 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 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 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太 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 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605 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 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 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 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 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627 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开元元年(713 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 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 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 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 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 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 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A佛塔名“七祖塔”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 洛1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以上计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 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以洛为都,洛阳成为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此外, 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叶安禄山都曾在洛阳立国。
宋以洛阳为丙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 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 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吋因洛阳旧城 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 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 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 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 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 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21年(1932年),口军进攻上海, 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 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W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7年(1939 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二、洛阳主要的寺庙建筑及历史渊源1. 白马寺,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 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 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 明、清吋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欸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 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平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整个寺疝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冇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 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 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四厢房2. 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 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图”出现地, 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河 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历代战乱,屡建屡废经修复的负图寺大殿,重修伏 羲龙马像,并逑山门一座,在阁河架石桥三座,逐步恢复寺院原貌,使其发展成 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和”“河图洛书”的研究中心。
该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 寺前紧邻图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 奔涌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及诗人程颐、朱熹、邵雍、 王铎、张汉等撰述的碑、铭、诗、赋,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 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广化寺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村西的山岗上始建于元魏(公元386— 534年)时期垂直高31米的寺前山坡上,砌着199级宽达10米的石阶,衬托得 寺院雄伟壮观,气势不凡寺内建筑全部为仿清式,青瓦红砖,沿中轴线依次为 五间大的二层高山门、天王殿、伽蓝殿、三藏殿、地藏殿,都为飞檐高挑的歇山 顶,画栋绘梁,古色古香寺内另有无畏师塔,为纪念唐朝时来中国传扬佛法的 天竺僧人善无畏而立4.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风凰寺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城西灵山北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山寺距洛阳市西南40公里, 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 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