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艺的起源和发展课件.ppt
30页陶艺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原始陶器•史前时期:史前时期:•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其发展线可概括为:•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出现——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现节•一、陶的起源 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火的使用是陶器产生首要条件,无庸赘述但是火的使用在那个阶段和陶的产生相关联,却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杨湾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窑址这是窑炉的烟道•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湖南省道县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遗址,该遗址于1993年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3块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发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达2厘米•二、彩陶•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 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彩陶三足钵-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 彩陶用河谷沉积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有的质细,有的夹砂经过800度至900度的温度的烧制,因火焰气氛不同,烧成质地呈橙红色、砖红色、褐红色、灰色和黑色彩陶成型手法以手工制作,主要以泥条盘筑法成型,辅之以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手法主要器型有平底碗、钵、盒、小口尖底瓶、细长颈瓶、直口罐、斜沿罐、深腹瓮、鼎、釜、甑、灶等•(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 彩陶器上多有彩绘,用农田中生成的铁锰结核碾细配成黑色、黑褐色颜料,用含铁量很高的土红或赭石配成红色,用白净瓷土配成白彩•颜料钵、红色颜料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椭圆形钵,钵高3厘米,最大直径9厘米,颜料瓶瓶高5厘米,直径3厘米,2004年甘肃临洮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大地湾变体鱼纹圜底彩陶盆•2、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葫芦瓶、长颈瓶,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简洁• •人头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3、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4、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5、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俯视不见足部,装饰都集中于口沿、肩和腹等上半部 •旋涡纹彩陶 半山类型,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6 6、齐家文化彩陶、齐家文化彩陶• 齐家文化早期距齐家文化早期距今约四千年左右今约四千年左右分布范围东起渭河流域及泾水上游的马莲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龙江,北达内蒙古阿拉善附近。
•齐家文化大耳罐•三、 黑陶• 黑陶器表呈黑色,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黑色不纯黑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良渚文化等遗址中 •黑陶镂孔高柄杯第二节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21年•其发展线可概括为:•夏陶器——商周的白陶与印纹硬陶——发明瓷器——商周及春秋战国的原始瓷一、灰陶• 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统称成型的陶坯在烧制时,控制窑炉成还原火焰,粘土中的金属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陶器的胎体呈现灰色,就称为灰陶• 灰陶因还原焰的控制程度的不同,而呈现灰黑、灰黄、灰褐等不同的颜色陶土中掺细砂的称“夹砂灰陶”,不掺砂的称“泥质灰陶”• 中国历史上灰陶生产历史最悠久,也是日用陶器中生产量最多的品种灰陶最早见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夏商周成为日用陶的主要品种灰陶的生产一直延续至今• 二里头文化因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而命名根据其时间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这一时期正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相当•二、白陶• 白陶是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它是用高岭土为制陶原料,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故烧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质地细腻,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豆》河南郑州出土•三、印纹硬陶• 先秦时期还流行烧制印纹硬陶,它的原料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胎质颜色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印纹硬陶鸭形壶 商上海博物馆藏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一、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时代短暂,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二、汉代铅釉陶•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烧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着釉的经验,又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釉陶能在低温中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配有大量的铅东汉黄釉陶楼• 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外,建国后出土的陶俑有: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等• 东汉时代的墓室陶俑,较西汉有更多的发现特别是四川出土的人俑和动物俑,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艺术特色。
汉俑在成都、重庆等地区汉墓多有出土人俑有劳作群俑、庖厨俑、舞乐俑、坐听俑、吹笙俑、击鼓说唱俑等动物俑多家禽家畜• 四、 越窑青瓷•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成熟一九四九年以后的考古发现,在河南、湖北、江西、河北、山东等地出土了不少以高岭土作胎、表面施釉,质地坚硬,烧结温度近1200℃的商代“釉陶”碎片和整器,专家认为,这些器物具备了原始瓷器的条件浙江上虞尼姑婆山越窑址 青瓷片•五、魏晋南北朝陶瓷俑• 东汉末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很长时间社会处于战乱和动荡的状态,丧葬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曹魏统治者提倡薄葬,流风所被,形成古代封建社会汉唐两个厚葬高峰之间的薄葬低谷时期南北朝时期没有发现类似汉代的大规模的陪葬俑,陶俑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南朝陶女俑• 北魏陶俑,身份不同,气度神态迥异其中文吏俑一般头戴冠,身着袍衫,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容貌秀雅,温良恭谨,具备北朝艺术的特征 第四节 唐代以后的陶器•1 1、唐三彩、唐三彩 三彩陶器始烧于唐高宗时期,盛行于高宗至玄宗时期,中晚唐以后就逐渐被瓷器所替代而不再烧制•2 2、明清紫砂陶、明清紫砂陶• 明代民间陶瓷业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兴盛。
紫砂陶是用紫砂泥製作的一种质地坚硬的陶製品该陶製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观朴雅,表面越用越光润,极富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夏不易餿、耐冷热、急变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陶以江苏宜兴的为最出名• 紫砂陶具的创制始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