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朝花夕拾的芬芳.doc
3页重温朝花夕拾的芬芳邓州市文渠乡一初中 张学亮鲁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在《自选集》自序中,特意说明“可以勉强成为 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五种 ”分别是《朝花夕拾》 , 《呐喊》 , 《彷徨》 , 《野草》 ,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与其他四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文体上另有创意:小 说笔法与散文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有一番境地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继承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传统:各自独立的十篇,刻画人物不是集 中于一篇,而是时断时续,分散在多篇完成这种丝缕交错的结构艺术,是独 立成篇的内容浑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结构完美的艺术整体探讨这部史诗作 品的艺术特质,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朝花夕拾》不无裨益 《朝花夕拾》于结构艺术上不平常的创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朝 花》十篇,分则独立成篇,合则如一部长篇小说,呈现出“将雪见霰,将雨闻 雷”的异彩篇与篇之间均有脉络可循将有一段大文之前,必有一段小文以 启之如首篇《狗·猫·鼠》中提到保姆阿长踏死隐鼠,第二篇就专门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 》 第二篇提到自己更搜集绘图的书,第三篇就专题评论作 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一位长辈的赠品 :《二十四孝图》 。
第四篇提到 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第五篇《无常》就细致描绘迎神赛会:白天看仪仗的紧 张,高兴;夜深看敬神禳灾的演剧的起劲第七篇《父亲的病》的结尾写到衍 太太催促我叫临死的父亲,第八篇《琐记》就以“衍太太现在是早已做了祖母” 开头 《琐记》结尾写到作者做将留学日本的准备第九篇《藤野先生》 ,第十 篇《范爱农》就分别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在东京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 来就看报”开始这种写法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极为常见:欲知后事如何,且 听下回分解虽然二者异曲,但体现出同样的匠心 其二,运用“隔年下种,来年收粮”的写法因为《朝花夕拾》有家族史, 自传体的特点,所以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其中家人的故事不是用一篇一 次性写完,而是时断时续,分散在多篇完成古人称这种写法为“隔年下种, 来年收粮” 例如写慈爱的祖母首篇《狗·猫·鼠》写到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 桌旁,给幼时的鲁迅猜谜,讲猫和老虎的故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 》介 绍阿长身份时,闲闲地插了一笔:“只有祖母叫他阿长” ,第三篇《二十四孝图》 结尾,作者谈到《二十四孝图》带给幼时的自己的害怕心理时,又闲闲地插了 白发祖母的一笔:“一直到她去世” 。
寥寥数笔,使祖母成为具有人生历史全过 程的人物形象又例如写父亲父亲的重头戏在第四篇《五猖会》 ,第七篇《父 亲的病》 在首篇就早早的埋下一笔:叙述听父亲说墨猴的童话第八篇《琐记》 又闲闲地插入一笔:“父亲故去之后 ”同样,也使父亲成为具有人生历史全过 程的人物形象 “一直到她去世” , “父亲故去之后”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 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 , “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 说她已经掉到水里,淹死了” ,这些文字虽然没有写到具体年代,却是有岁月流 逝的“文字标明” 如果再结合作品中交待清楚的日期,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罗列出鲁迅先生成长的大事纪 “隔年下种,来年收粮”这种写法前勾后联,不但使篇与篇之间的衔接紧 密,而且使整本集子篇目具有浑然一体的建筑整体美这样的例子在整部作品 中枚不胜举例如写和善的祖叔第七篇《父亲的病》 ,作者寻找药引子“平地木十株” 文中闲闲地插了一笔:“临末才记起那远房的祖叔,爱种一点花木的 老人” 与之遥遥相对的句子是在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 》:“这渴慕是从 一个远房的祖叔惹起来的 ”这前一句还勾起我们的种种回忆:想起他胖胖的相 貌,想起他和蔼的面容,想起他爱与孩子们往来,想起他多书的书斋。
童年的 鲁迅就是在他的书斋里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看《花镜》 ,并且听他介绍 绘图的《山海经》 又例如,第八篇《琐记》叙述去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 S 城人所诟病的人们S 城人怎样诟病别一类人们呢?末篇《范爱农》介绍留学 日本的范爱农回国之后的情况,其中闲闲的插入一笔:“回到故乡之后,又受 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 ”这些前呼后应的句子语约意丰,结构上, 拽之通体俱动;内容上,也有无以伦比的认识价值,让我们联想到那个时代: 旧势力如此强大,民众那么蒙昧,鲁迅先生冲破世俗束缚需要的勇气…… 其三, “草蛇灰线,伏绵千里” ,以母亲作为整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人物如 果把《朝花》十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母亲在作品结构中是占有特殊位置的, 涉及篇目多达五篇鲁迅先生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是各个不同:对父亲, 用重大事件浓墨重彩;对母亲,则用传神细节刀削斧劈的完成母亲出场很平 常在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 》的开头有这么一句:“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 人都是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没有紧锣密鼓的来烘托气氛,没 有对人物衣着穿戴进行细致描写,似乎无意间一笔稍带出人物就是这么一笔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族主母对佣人的态度:客气。
并且用事实作为证明夏 天夜里,我久睡在一角的席上,热的醒来的时候,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问过: “长奶奶生的那么胖,一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 对女工的确客气,说话非常委婉,即使要求保姆应尽分内的职责鲁迅先生并 不急于让我们了解人物,他没有把母亲的性格和盘托出,而是留待以后逐步提 示看五猖会前,父亲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文中淡淡地叙述一笔:“母亲, 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这 句细微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疼爱而不溺爱,又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 苦心教子的理解,尽管她可能对丈夫的做法有些不乐意片言只语,以一当十, 以小见大一个仁厚的母亲形象从此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随着情节的展开, 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我”冬天吃冰,挨了母亲一顿骂,并且有 大半天不准玩说不定,少年鲁迅头上真添了母亲几个栗凿呢!岁月成就了儿 子,催老了母亲鲁迅先生留学日本后回到故乡,和范爱民醉后常谈些愚不可 及的疯话, “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有一种消息传到我家里来,说都督王金 发要派人用手枪打死“我” 。
“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 ”这一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它就像一幅洗练的人物画,勾勒出母亲的爱子之心; 它就像一首隽永的抒情诗,歌颂了一个仁厚的母亲 鲁迅先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整部作品紧紧围 绕着主线进行,而不旁生过多枝节像上面所举到的细节描写,不仅极其自然 地刻画了母亲的性格,而且使《朝花》十篇首尾一气贯穿由此可见,鲁迅先 生在小说的组织结构上是花费了不少心血的 其四,鲁迅先生高屋建瓴,以自己青少年的经历为明线,从纵的方面,跨 过若干重要的历史时期,延续近二十年的时间,勾勒出千姿百态的风俗画,反 映出那个时代的角角落落;同时,以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为暗线,从横的 方面,它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心理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虽然十篇散文是重提旧事,但是,整部作品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温馨回忆与理 性批判组织在一起春兰冬松,各极其妍二者杂而不乱,又相互影响,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明线引领的是温馨回忆,那么暗线引领的则是理性的 批判如果说温馨回忆流露出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表现的是先生心灵 柔软的一面,那么理性的批判则表达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表现的是 先生心灵坚硬的一面。
文字是由温度的如果说温馨回忆的文字是冷中又热, 那么理性批判的文字则是热中又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各方面的内容衔接 得如此紧密,使十篇散文就像建筑上预制构件的连接一样,严丝合缝地组成一 个艺术整体因此,整部作品表现出一种建筑美, 《朝花夕拾》在结构上也具有 了史诗作品的规模和特点 善于量体裁衣者,裁剪必然合体 《朝花夕拾》独树一帜的艺术结构,表现 了鲁迅先生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溜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史诗 《朝花夕拾》这 一朵奇葩,一定会永远盛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散文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