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论文: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强化行为.doc
4页中学语文论文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强化行为 内容提要:行为“强化行为”是行为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强化理论最先提出的是桑代克,后来到了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代表的手中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这种强化理论对于我国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钱梦龙先生的《故乡》和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两个课堂实录为例,探讨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强化 斯金纳 课堂实录 比较 运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对于借鉴和吸收一些西方教学理论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指向作用另一方面,从我们教学实践中总结一些经验,对于理论的研究也有很好的作用行为“强化行为”是行为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强化理论最先提出的是桑代克,后来到了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代表的手中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这种强化理论对于我国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钱梦龙先生的《故乡》和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两个课堂实录为例,探讨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了解一下强化理论的来源及概念在30 年代,斯金纳搞了个旨在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的实验装置,叫斯金纳箱装在箱内实验的白鼠可以自由活动,箱子里安装有特制的杠杆机构,杠杆机构一旦被白鼠踩压,就会有食物或水进入食盘,白鼠很快学会了踩压杠杆取得食物的操作,形成了操作条件反射。
继续重复踩压,就会不断得到食物,直到吃饱喝足根据实验研究,斯金纳得出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期金纳认为,有机体——— 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如果是不好的、消极的、无益的,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批评、制止、事先预防性揭示规劝、否定或惩罚,就会减弱、消退终止,叫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行为习惯,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两个缺陷,一个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发射原理用于学校的教学,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其实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某个反应,而不是象惩罚的作用那样抑制或消除某个反应。
某种刺激是不是强化物、起强化作用,取决于该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这正如糖本身不一定是强化物,关键是看对吃糖人产生的结果一样,对于喜欢吃糖的人来说,吃糖能产生满意的效果;对于不喜欢吃糖的人来说,会产生负效应这就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所提出的“刺激——反应”原理,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地运用奖励和惩罚,明确奖惩的目的,注意奖惩的效果,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或负效应其次,在理论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一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正确地运用强化理论以钱梦龙先生的《故乡》和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两个课堂教学实录中整体强化“量”上来看钱梦龙先生的《故乡》是一个以学生质疑为主线的教例,即先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教读者的角色,在这个课例中老师的课堂行为主要就是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评价和解答简而言之就是不断的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一课上得也不落俗套,他是著名的“语文味”教法倡导者,课文选择了从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视角"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出发,突破了传统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的框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学生一同探讨中西小说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外, 教师始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种评价,在整堂课中学生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不仅在学术上,学习方法上得到启发,而且“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具不完全统计,单就一些简单的表扬强化“好”、“很好”、“对”、“我也同意”、“你们真聪明”之类的来说,在钱梦龙《故乡》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在第一教时就有50次左右,可见钱梦龙的课堂强化行为是运用的非常突出的而在程少堂的《荷花淀》中这类强化也有15次之多在强化的量的比较中两位老师是有一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钱老师是采取“质疑——解疑”的模式,而程老师则主要是采取了自己主讲以——学生朗读,回答的方法另一方面,以两个课堂教学实录中整体强化“质”上来看相对于钱老师的课堂强化,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强化稍微欠缺了一点,就对于学生的一些朗读,教师并没有及时给予强化,没有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必要的评价和分析比如在让学生张晶带其他学生逐句读诗之后,老师没有直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直接谈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一些感受;在整个课堂强化中,对于个别学生的强化比重过大,没有把强化实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虽然在短期的课堂范围内学生不会表现出一种负面的情绪,但是对于课堂的科学理论来说是一定有负面作用的其实就理论上,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另外一些教学流派如认知教学理论等的理论来说,课堂教学都强调教师的评价作用,即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相辅的学习理论还有布鲁纳提出的相关四条教学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强化原则即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 参考文献 《桑代克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郭翠菊 载于《殷都学刊》1996年4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余江敏 载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月《强化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王晓红 载于《社科纵横》2000年4期《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但是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认知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师不应提供太多的强化在课堂上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认识因素或者叫智力因素,主要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要素;一种是情感因素,或者叫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组成。
非智力因素在人们认识和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维持、强化作用,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人们认识和创造活动的效率乃至成败我们说智力因素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当然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转过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表现思维的动因以及认识活动中的自控能力 实际上,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常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心智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语言学习的感知作用这里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意向的心理活动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时而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训练,时而又心不在焉,不要说练,甚至逃课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智力情绪在左右着学生何谓智力情绪?智力情绪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内动力,它既可因情绪积极而高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情趣和能力;亦可因情绪消极而低落,从而降低学习者的情趣和能力,这主要是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强化作用,也就是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终达到一种教学的理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