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XX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修改版].pdf
50页第一篇:2015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 1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2.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3.观察法观察法:这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5.意识意识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思考、 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 )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 (外在的 )的综合觉察与认识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7.催眠催眠的概念: 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狭义) ; 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广义)8.感觉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9.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10.绝对阈限绝对阈限( absolute threshold )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11.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12.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13.三色论1807 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 -绿视素、黄 -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答: (1)认识内外世界(2)调控行为3)预测未来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其作用答: (1)睡眠 (3)催眠 (4)白日梦3.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外部表现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的“侧耳倾听”;无关运动的停止,当注意力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的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学生注意于教师的讲课时,他们会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改变在练瑜伽时,注意力集中,呼吸缓慢;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禁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的“屏息”如跑步时的起步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特征(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简述四种注意品质(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1 6.什么视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3)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觉等生理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条件,还有主体的经验,都是形成人的深度知觉的线索三、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包含了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心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含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其实,各个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人的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又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之源,反过来,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可以说,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也是最绚丽的现象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历程外显的行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内隐的心理历程是外部看不见的比如说,人有各种不同的笑: 微笑,大笑,甜蜜的笑,苦涩的笑,开朗的笑,奸诈的笑,自信的笑,卑微的笑,神秘的笑, 各种笑都是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学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加以分析、研究影响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以科学地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最终为人类服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除人的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历程外,还包括部分生理过程,如神经系统尤其是脑机制和内分泌。
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知觉组织: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就是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规律:简洁律:一方面它自身的力使它呈现向最简化的结构或紧张力减少的状态发展的倾向,体现为人们对于简洁、对称、规则图形的喜好;另一方面,简化、规则的倾向使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程序化,这样就会有相反的力则对它起到抑制的作用恒常律: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图与底:“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是被看成用来衬托图的背景错觉轮廓: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知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深度知觉: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主要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质地、插入、焦距、饱和度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 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以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作业 2 一、 名词解释1,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 陈述性记忆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3,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4, 组块组块是人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5, 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6,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7, 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8, 定势2 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9,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10,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 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使用的次数语境是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12,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13,语言产生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14,电报式语言所谓“电报式语言” ,是指儿童在2 岁至 4 岁间所说的一种语言方式,句子只由名词、动词和少量数词组成的,比如“妈妈,喝水二、 简答题1, 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系统,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感受器、效应器、处理器、记忆装置,其中感受器是接受信息的装置,也就是感觉系统;加工器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控制部分,它决定着信息加工的目标、计划及计划的执行,包括图中的控制加工器和工作记忆;记忆装置,主要是指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放大量的、由各种符号按照一定关系联结组成的符号结构,即信息;效应器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作出反应的部分,这是整个系统的最后结构,控制着信息的输出。
这里最核心的是处理器,它又包括三个功能部分:“ (1)一组基本信息过程,如制作和删除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对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并依据符号结构确定反应等;(2)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3)解说器,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2, 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Roediger(1989)根据 Tulving 思想把研究提取与编码加工交互作用的实验程序抽象为“编码/提取范式”(the coding/retrieval paradigm) 这一范式也是对编码特异性原则的形式表达图中 A 和 B 是两种编码条件,而A和 B是两种提取条件如仅进行A-A和 B-B的实验,那么A 和 B可以是机械背诵和想象,图形和文字或高频词和低频词但在这两种编码条件下提取条件保持恒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编码实验;如果仅进行A-A与 A-B实验,那么编码条件保持恒定,但提取条件不同,这就是提取实验假定A 和 B是不同的编码条件,提取条件A与 A,B与 B具有类似性如果该原则正确,那么A-A与 B-B条件下(提取条件和编码条件匹配)的结果,要好于A-B和 B-A条件下(提取与编码匹配差)的结果。
Tuling&Thomson(1970 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线索只有在它重新唤起最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