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流派7(第七章理性预期).ppt

13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47947
  • 上传时间:2017-08-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20.50KB
  • / 1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 理性预期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理论第四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相关学派的比较第六节 简要评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一、定义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也可译为“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积极地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政府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F·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丁·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世界“滞胀”现象的加剧,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日益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攻击、非难与挑战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的西方“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指的就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陷入了危机而这种危机加深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二、产生背景,60年代初,虽然理性预期的思想有所抬头,但由于当时,该派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主要还是在货币主义学派内直到70年代以后,由于一部分人对货币主义所提出对付“滞胀”问题的有关政策有不同看法,理性预期才逐渐成为一个不同于货币主义的派别赞同该派观点的西方学者也逐渐增多正因为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里德曼”之说。

      在当时自由主义浪潮中,被称为两大“新经济学”之一理性预期概念可追溯到约翰·穆斯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1961)一文他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了《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他假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将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对过去的通货膨胀的记忆当预期同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相一致时,这些预期就是合理预期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 “ 理性预期 ” 理论他假定:经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提出其理论要点: “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理论预测一致;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

      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说明,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巴罗、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人相继发表论文,系练地论述了理性预期问题于是追逐理性预期理论与政策的学者和政府官员以美国的明厄阿波利斯联邦银行为集中的据点,与凯恩斯主义展开了抗衡三、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理性预期” 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 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些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改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作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作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相一致,所以,尽管政策制定者及时地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但由于人们对经济的进程和政府的政策能够作出合理的预期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使政府的政策失败1、理性预期的含义,2、理性预期学派的思想基础,理性预期学派的思想基础是:“经济人”寻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是供求平衡这也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得以建立的两个理论前提,所以,合理预期学派是以凯恩斯主义否定的古典经济学假说前提为思想基础的具体来说,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主要建立在四个假说的基础之上,即理性预期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自然率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其中: 理性预期假说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作出的预期 持续市场出清假说是指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和要素都存在一个价格使供求达到均衡状态,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自然率假说是指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从长期来看不变的因素,亦称不变率,如自然失业率、自然通胀率、自然增长率等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改变它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货币数量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经济变量,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在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差别。

      它暗含着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假设,即人们可以透过名义变量变化把握实际变量变化,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影响理性预期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说与理性预期假说结合起来他们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3、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假定,假定一:经济活动的个体是能够进行合理地选择即人们能够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行为应该尊重个人行为假定二: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说,价格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境况由上述假定可知,理性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他们也正是把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原理运用于所有的经济问题上,换言之,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是以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为基础的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1、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

      4、理性预期的理论前提,2、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解在长期中会消失,人们会看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指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自然就业率的决定,5、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       第二: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把理性预期纳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是经济理论上的进步,它把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上,从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投资行为中推导出社会总需求,就使得对总需求的分析真正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它强调预期的理性特征,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理性预期使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符合经济运行趋势第三:理性预期与社会总供给这是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的必要补充,也弥补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不足它一方面贯彻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立足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的最优化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引申为理性预期原则,把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行为作为其追求最优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在分析方法上,和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       第四:货币理论它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之间有共性,它们都表现为一种货币数量论另外,它们之间也有区别,一是理性预期学派把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结合起来,以寻求货币资产与生息的金融资产(债券等)关系二是中性货币理论三是货币机制的分析第五:失业与通货膨胀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的理论观点和特有的分析方法,否定了菲利浦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互替关系,反对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上表现得彻底,完全否认稳定经济的政策有效性       第六:政策无效论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干预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实行干预的措施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联邦准备当局的货币行为不能控制实际利率,也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第七: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的经济周期理论观点只是在对时间系列分析中加进了理性预期的因素,把经济周期理论同理性预期的分析直接联系起来它是时间系列分析的经济周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这种理论同“有效需求”分析的经济周期理论完全不同,或者是对后一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否定。

      卢卡斯否认凯恩斯的这种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划分,认为不能在总的失业中划分出哪一部分是“自愿失业”的,哪一部分是“非自愿失业”此外,按他的看法,失业是由于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变动而引起的,那么,最重要的是把政策也作为经济中的一个变量(或随机变量)发挥作用,或者把政策看成是一种经济的“投入”,使之实现最好的“产出”(即实现最好的政策效果)最好的政策是使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政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