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美的特质.docx
14页试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美的特质 邱爽(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Reference: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何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如何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该剧将我们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与芭蕾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我们民族美的特质的芭蕾舞剧这种美的特质体现为:1、独特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2、独特的节奏形式和方法3、独特的抒情手法显示出我们传统的文艺与芭蕾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有魅力Keys: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美的特质J723.47:A:1673-2111(2012)10-0301-0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它虽然诞生在四十八年前,但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示意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之一自1964年公演至今,已经四十八年了四十八年来,作为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在国内外共演出了五千多场(不包括各省市剧团的演出),至今仍久演不衰,观众热情不减。
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芭蕾舞坛上的经典之作”[1]来自芭蕾舞起源地的“意大利著名历史学教授玛丽尼拉谈到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时认为,它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份’”[2]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芭蕾舞是外来艺术,是西方主流文化,拥有十分广泛的观众,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我们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同这一外来艺术形式相结合,成功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生活内容,弘扬了中华文化,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这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主要是对内容、主题思想、音乐的研究,也有对舞蹈语言的研究,但从总体上去探讨它具有什么样的美的特质还不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笔者试着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正我们认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我们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与芭蕾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我们民族美的特质的芭蕾舞剧这种美的特质体现为:1、独特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2、独特的节奏形式和方法3、独特的抒情手法1 独特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语汇的创作上,较好地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手法。
就是把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和学习外国芭蕾艺术结合起来,把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和舞蹈语言的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它既是历代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譬如我们的古典舞和民间舞,十分注重神韵;我们戏曲中的“亮相” ,对于刻画人物有独到之处;我们传统舞蹈对道具的使用,有着多种功能;还有我们的武术以及舞台人物的造型等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而流传下来的优秀文艺传统,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群众基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十分注意吸收这些优秀的传统,把它们与芭蕾艺术进行有机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中西结合手法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从思想内容出发、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创造出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第一,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亮相”的安排上亮相”是我国戏曲表演中一个独特的招数剧中主人公吴清华的第一次出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序幕中,在黑暗的牢房里,吴清华双手被铁链锁住,她那身着红衣红裤的身驱,挺拔直立,她昂首挺胸,双眼迸发出愤怒的目光这一“亮相”造型,刻画了她不屈不挠的性格,也点出了人物的身份。
这一“亮相”造型有着我国古典舞的身法韵律如大幕一拉开,吴清华满脸的愤怒神情,体现了我国古典舞的“形未动,神先领” ,紧接着,她奋力地挣脱着铁链,这时,她手臂和上身在挣脱铁链时的律动,头部和眼光向右动时,而身驱有向左之势,这类似我国古典舞中的“反律”法则在这里,人物一出场,从神态上、从扮相上、从形态上,性格就很鲜明,体现了我们传统艺术的“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使得这部芭蕾舞剧一开幕,就具有我们民族的神韵同时,这个“亮相”造型,又有芭蕾的特征,如整个直立的身驱、绷直的双腿、五位的足尖同样在第一场中,吴清华著名的“足尖弓箭步亮相”,鲜明地表现了吴清华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吴清华从一棵大椰树后闪了出来,她左手握拳于胸前,拧身怒目,呈“足尖弓箭步亮相”这里也有我们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的韵味:弓箭步的形态,拧中寓倾;警惕的双眼,静中显动;中国古典舞中的男式握拳法,刚劲有力在整个身躯向左微微倾斜中,一条长辫从头部后面绕过来,再从颈部滑到胸前,呈垂直线,与紧握拳头的手的横线形成对比,黑色的辫子配上红衣红裤,色彩既协调又有对比,使这种韵味含在神里行间同时,它又有芭蕾的优美:右腿立着足尖,呈现出非常漂亮的脚背,左腿及脚背绷直,延长了腿的长度,使得修长的腿更显线条美,芭蕾鞋在地面形成的脚位造型,展现了足尖美的魅力。
这种中西结合的动态组合,具有一种特别的美这两个“亮相”,强烈!鲜明!对人物思想感情起到了深化的效果,既加强了斗争的气氛,又表现了吴清华的性格,使得这种动静强烈、有雕塑感的静态舞蹈语汇显得特别有精神,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第二,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设计上独舞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常用手法第一场吴清华逃出牢房后,有一大段独舞,用了很多我们古典舞、民间舞的技巧,表现了她逃出牢房后的心情,刻画了她对南霸天的恨以及“打不死就逃”的决心漆黑寂静的椰林,吴清华从一棵大椰树后伸出上半身,眼睛警惕向四周扫射音乐在这时是轻声的、缓慢的,人物的动作也是比较轻的,小心的,这符合当时的情境她从树后闪了出来,呈“足尖弓箭步”的造型她大步向前,“劈叉跳”、“足尖碎步”落“赴步”,双手拨开树丛,警惕地查看四周动静面对着老四及团丁的搜捕,更激起了她的无比仇恨,她大步冲出,从这里开始,音乐声逐渐加大,速度加快,动作也随之加大加快,“平转”、“掖腿转”、“掀身探海” ……,这一系列大幅度动作,使人物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吴清华右腿立着足尖,左腿向后高抬,接“阿拉贝斯”的芭蕾造型这个芭蕾的“阿拉贝斯”,不完全是照搬西方芭蕾的“阿拉贝斯”,而是根据人物性格和气质,在动作的力量、幅度、手的姿势等方面加以变化,这个“阿拉贝斯”不是优雅的、高傲的,而是悲愤的,充满反抗精神的,这是吴清华的“阿拉贝斯”。
随着音乐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吴清华双手紧握拳头,高高举起,腾空而跃,在空中做了一个 “倒踢紫金冠”的空中造型,这个中国古典舞的“倒踢紫金冠”,既是直线向上腾空,又是直线向下垂直,动作爆发力极大,很美!很有力量!它集中反映了吴清华的决心:抓不着,就跑,抓着了,就拼,死也不做奴隶!很明显,这段独舞,将我们古典舞、民间舞的技巧与芭蕾相结合,较好地刻画了人物这段独舞,动作由缓到急,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在这里,有各种跳跃、旋转,错落有致;有地面造型、空中造型,高低对比;有短暂的亮相、突然的转身、蓦然的回首,这些丰富的变化,使得一系列动作在起伏、动静、疾徐中进行,抑扬顿挫,闪转有序,显得特别有节奏和层次,展现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生动气韵在古典芭蕾中,双人舞呈现一种男女双人舞--男女单人变奏--男女双人舞收尾的ABA模式,在男女单人变奏部,基本上是一种“炫技”表演,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这一类舞蹈设计中,突破了这种模式,不再是单纯展示技巧的“炫技”表演,而是继承和发扬了我们舞蹈的优良传统,将这一类舞蹈融入情节内容中,带有强烈的戏剧性比如第四场,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吴清华与连长跳起了双人舞,后来加进了三位女黎族姑娘,这在服装和色彩上也丰富了舞蹈画面,在[来自www.lW5u.Com]舞的过程中,又陆续加进了多人和老饮事班长,变成了群舞,战士们和乡亲们跳着欢快、热烈的舞蹈,老炊事班长在前面走着老态状的舞步,整个舞蹈疏密有致,富有韵味,反映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在三人舞的设计上,也比较自由和灵活《快乐的女战士舞》是一个三人舞,反映女战士们在河边洗菜的情景先是三个女战士跳舞,后来加进了两个女战士,变成了五人,这时,女战士们发现老炊事班长挑着水走来,她们活泼地上前拦住他,设法“抢”走了他的水桶,欢快地帮他挑水,其中一个女战士还“抢”走了老班长的烟斗,模仿老班长抽烟的形态,很生动这些有趣的情节,使人看后觉得很亲切,有味道,融情节、情感、趣味于一体,表现了女战士们的可爱、活泼,表现了人民军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优良传统第三,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在舞蹈和道具的结合上第二场的军事练兵舞蹈是个独创,它把芭蕾舞与大刀、步枪等道具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射击舞》、《大刀舞》、《投弹舞》、《五寸钢刀舞》,增强了舞蹈的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娘子军的大刀舞群,刚柔相济,英姿无比按常规,大刀是男人们拿的武器,在这里,一群女兵手握大刀,真没想到,是那样的美丽!近20名红军女战士,手握大刀,向左刺杀,向右刺杀,向上舞刀,向下劈刀,刀光闪烁,刀花翻飞,整齐划一,刀柄上的红色丝穂像红色的火苗,为舞蹈增添了英姿飒爽之气随着乐队奏出急速的弦乐,娘子军队伍呈S形快速穿插,形成无数的S形,又反映出我们传统舞蹈“曲”的韵味,整个舞台上呈现出流动的韵律美,好似千军万马,奔腾不息。
在这段舞蹈中,大刀和红色丝穂延长了人的肢体,强化了舞蹈的动感,增添了舞蹈的气氛,大大扩展了舞蹈的表现力,表达了她们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决心!这段舞蹈,把大刀的刚劲粗犷,女兵的妩媚柔情,芭蕾的开绷直立,融合在整体的气势之中,伴随着刚柔相济的舞姿,抑扬顿挫,舒展飘逸,满台的大刀,银光闪耀,红星、红领章、红袖章,熠熠生辉,使整个舞台充满潇洒豪气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军事舞蹈别样的风采,体会到舞蹈与道具结合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民族气概!“世界著名舞蹈艺术家玛沙·格雷姆观看演出后非常惊讶,她认为中国的芭蕾舞很有张力,红色经典现象值得深思[3]第四,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在舞蹈与武术的结合上第五场的战争舞蹈,吸收了我国武术和戏曲中的武打,既激烈又优美吴清华与团丁的搏斗,不仅显示了武打的美,更显示出吴清华的英勇,沉着,机警吴清华双手高举大刀,向团丁砍去,团丁慌忙招架,激战中,吴清华大刀脱手,她毫不畏惧,赤手空拳猛扑过去,一支脚蹬在团丁大腿上,“迎风展翅”落“摔叉”,跃起,一手握住团丁拿着的大刀,一手掐住团丁颈部,右腿立着足尖,左腿向后高高抬起,成“阿拉贝斯”造型,两人僵持,吴清华原地慢慢旋转,使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欣赏吴清华的“阿拉贝斯”造型,此时的团丁屈膝、弯腰,手拿大刀在低位呈斜横线,吴清华的“阿拉贝斯”呈垂直线在高处,这一高一低,一直一横,产生强烈对比,形成吴清华压倒团丁之势。
这里的武打是舞蹈化的武打,十分优美,反映了我国传统艺术“一切都是美的”观念,也成功地表现了吴清华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这些中西手法的运用,大大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而且这么多性质不同,样式不同,风格不同的舞蹈和艺术元素放在一个舞剧里,一点也不显得别扭,看起来觉得亲切,新鲜,蛮有味道,充满着战斗的精神、英勇的豪气、传神的表情在这里,传统的形式、手法得到了新的生命,而现代生活也得到一种特殊的很富于感染力的表达2 独特的节奏形式和方法我们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节奏的处理上,有着很强烈的民族特征和风格譬如锣鼓密切配合舞蹈,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利用声音,如歌声、人声,形成一种抒情的、诗意般的节奏;我们的戏曲、戏剧讲究情节的曲折,追求强烈的戏剧性,从而造成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该剧在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