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pdf
4页1 2016 年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 题(一) 黄河[ 唐] 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 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 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 永不失去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 分) 【答案】 ①弯曲、浑浊(不清)( 1 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 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 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 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 分)(意思对即可)2.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 分) 【答案】 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 判科举制度的黑暗 2 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 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 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 制度的黑暗与虚伪;( 1 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 不遇的激愤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二) 水边偶题【唐】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 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答案】 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 分) 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 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 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 分) 【答案】( 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 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 分) (2)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 诗歌的思想境界 2 分)2 (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 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 分) 答案: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 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 功业无成而 生的愁思与抑郁, 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 2)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 分) 【答案】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 分)作者幻想飞 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 分)(四)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 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 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 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 分) 【答案】 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 洁的词人形象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 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 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 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分析 3 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 两点以上给 3 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 (6 分) 【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 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 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 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 而我亦如青山傲岸、 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 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 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3 (五) 念奴娇·梅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 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 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 指神仙居住的地方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 分) 【答案】 ①拟人 1 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 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 分)②对比、衬托 1 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 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 分)③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 迥异百花、 超凡脱俗的神韵 (1 分)(如从色彩等角度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 分) 【答案】①冰清玉洁, 高雅脱俗 梅花花影稀疏, 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 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 分)②坚贞不屈,傲霜斗 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 犹存一种坚贞品格 2 分)③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 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 分)(六) 阮郎归梅词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 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 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 的热烈景象, 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 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 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 分)既写出梅花 热烈绽放的景象, 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 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 (2 分) 【解答这类题】 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2.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 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 闭门不出, 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 脸上脂粉涂抹不均, 可见其心情不好; 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 云雾弥 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 分,具体分析 2 分)4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 分)她整日闭门不 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 (2 分) 【解答这类题】 先总写人物形象, 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人物形 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
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 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七)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 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 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注] ①北宋朝廷南迁后, 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 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 意?( 4 分) 【答案】因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 致使香消炉“寒” ;(2 分)一个“寒”字,深 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 , 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2 分)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 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 一边是小风疏雨 , 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 使泪水多于雨水 ;(2 分)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2 分)(八)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 景象 1 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 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 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 春意盎然, 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1 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 两种感受、 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 (1 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 分) 【答案】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 分) 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 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 分)结句“频倚栏干 不自由”中的“频”字, 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 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 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