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达 金融学第三版精编版修订版课件第15章.pptx
36页1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2本章目录l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l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l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l第四节 通货紧缩3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l 纸币的大量流通始于南宋,当时官方发行的纸币 叫“会子”由于同时还有白银和铜钱流通,通过 兑换,一般还能保值后来大量发行,遂造成“物 价益踊,楮(chǔ )益贱”的局面楮”是那时人 们对纸币的称呼 l 元代大部分时间禁止金银私下买卖,禁止铜钱流 通除最初十余年外,纸币发行日益用于弥补财 政赤字,于是出现了通货膨胀 l 比如,“至元通行宝钞”从其发行到废止先后69年 ,米价上涨60多倍纸币迅速贬值,白银遂在经 济生活中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金属4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对通货膨胀概念诠释(改革开放后)l一种见解强调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之间的 区别物价上升都不应视为通货膨胀;通 货膨胀仅仅应该指流通中货币过多并由此 引起的物价上涨l另一种见解是,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这两 个概念可以等同使用5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 无论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何不同,世界各国对通 货膨胀程度的度量,实际都是用物价指数。
l l 度量通货膨胀程度所采用的指数主要有三:居民 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deflator ) l deflator有多种译法,如平减指数、求实指数、扣 除率等 6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 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及程度的价 格指数l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 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 l 优点: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 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进而能够判 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 来的影响 l 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其波动幅度 也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7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l 是一个能综合反映物价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标是将国内生 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 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基本指标之一l 计算方法:一般不直接编制,而是先计算不变价格的国民 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然后用现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 值或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不变价格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 产总值,即可得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指 数。
l 优点:覆盖范围全面,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 水平的影响,但它容易受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8第十五章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l核心价格指数 l人们把剔除了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之后的 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并用这种经过处 理后的指数来度量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 程度9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 强制储蓄效应 l 假定: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l 如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 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就会强制增 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l 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 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 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 运用通货膨胀实现强制储蓄(forced saving)的 部分10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 货币幻觉 l当人们忽视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而仅 仅满足于货币名义价值(如名义收入)时 ,通常称为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11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收入分配效应 l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 ,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 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提 高。
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 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income)12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 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wealth)l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 ,实际的货币额增多l在这一领域之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 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13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设一个人有: l (1)存款10 000元 l (2)负债30 000元 l (3)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 资产12 000元 l 当不存在通货膨胀时,其资产净值之和 为-8 000元(负债为负值)这时的资产净 值既是名义值,也是实际值14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 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设通货膨胀率为100%为简化分 析,不考虑利息因素,其名义值是: l (1)存款,仍为10 000元 l (2)负债,仍为30 000元 l (3)货币值可变资产则变为12 000元×(1+100%) =24 000元。
l 总名义资产净值为4 000元,而实际值则为: l (1)存款10 000元÷(1+100%)=5 000元 l (2)负债30 000元÷(1+100%)=15 000元 l (3)货币值可变的资产其实际值仍为12 000元 l 则实际资产净值为2 000元15第十五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l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l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 l会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 潮 l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自 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 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 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16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17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 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l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l需求拉上说 l成本推动说 l供求混合推动说18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需求拉上说 l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 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l基本要点: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 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 平上涨。
l通俗说法:“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19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拉动需求的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 素l实际因素——由于投资需求增加,总供给 与总需求的均衡被打破,物价水平上升l货币因素——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增加l 针对需求拉动的成因,相应的治理对策无疑是宏观 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 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银钱业中 的行业用语叫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tight money, squeeze, stringency)至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 本内容则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l 面对需求拉动,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有些 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 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2021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成本推动说l成因分析: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l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 l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 定的垄断价格l针对工资推进的成因,相应的治理对策是紧 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 据以控制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 结工资;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 等。
l不少发达工业国家的价格政策,就包括制定 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的基本内容2223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供求混合推动说 l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 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 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 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 ,推中有拉”24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 中国改革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 l中国的需求拉上说 l中国的成本推动说 l结构说 l体制说 l摩擦说 l混合类型说25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中国的需求拉上说:l代表性思路——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 财政赤字过大 l ——信用膨胀 l典型分析:“信贷资金财政化”现象l外汇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占款大幅增长26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中国的成本推动说l两种观点: l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 ; l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 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 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27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结构说l基本论点: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 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 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
28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体制说l由于破产和兼并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 明晰、在资金上吃国有银行大锅饭的问题 没有很好解决等,使得投资效益很差甚至 无效益,风险也由国家承担 l同时,在企业半停产或停产时职工也照拿 工资,或者即使企业产品无销路也能得到 国家的贷款支持29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摩擦说l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条件下所存在的积 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计划 者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和劳动者追求高水 平消费之间的矛盾 l国家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往往引起货币超 发,劳动者追求高消费往往引起消费需求 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30第十五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l混合类型说l导致通货膨胀的三类因素: l体制性因素 l政策性因素 l一般因素31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32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l 图表中产生通货紧缩的时期: l 1963—1965年曾有连续三年的物价下降, l 1998年2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开始出现下跌 l 到1999年,物价指数仍然在下跌:商品零售物价 指数下跌了3%,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下跌了1.4% l 2000年,物价止跌趋稳;但这之后,一直是疲软 的态势,直到2003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 消费物价指数才双双走出低谷33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l通货紧缩状态下的三种经济形势: l (1)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一般认为,物 价水平持续下降两个季度以上的现象才可 以称为通货紧缩 l (2)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 的负增长,或再加上货币供给的缩减 l (3)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 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可能增长率34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l对通货紧缩的界定 l通货紧缩是对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经济过 程的概述——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 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 跌l通货紧缩条件下也可能有GDP的增长35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l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l (1)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l (2)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l (3)通货紧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l (4)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 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 降;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削弱企业的 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l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36第十五章 第四节 通货紧缩l 我国的通货紧缩和紧缩条件下的经济成长 l我国1997年后所出现的物价水平下跌,随 后经济从热转冷 l经过1997年一年,需求拉力不足 l与之先后,破产问题、就业问题相继突出 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