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夔府:一个区域史研究中的行政文化区概念.docx
9页夔府一个区域史研究中的行政文化区概念 何仁刚,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Reference:峡江地区腹心地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地带,控扼楚蜀咽喉,其在历史时期颇具战略意义就目前而言,该区区域史研究尚缺乏一个立足于历史发展轨迹,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行政文化区概念基于此,从行政文化区的角度,取用历史文献中的“夔府”一称,拟定一个狭义的“夔府”概念来指代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即奉节、巫山、云阳、万州、开县、巫溪等六县(区)笔者先阐发“夔府”一称的文献学依据,再从自然地理和政区沿革两方面论述其内涵,最后结合区域史研究论述其学术意义Keys:夔府;行政文化区;区域史研究K901.9:A:1003 -1332(2016)01-0009 -04历史上的夔州府,存在于明清时期,始于明洪武四年( 1371)改夔州路为夔州府,止于民国2年(1913)其范围在清雍正六年(1728)前最广,囊括今重庆市奉节、巫山、云阳、万州、开县、巫溪、城口、梁平,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宣汉、万源、开江,湖北省建始等地,后经雍正六年至十三年( 1728~1735)间缩小府域后,出现了呈六县格局的夔州府,仅辖今奉节、巫山、云阳、万州、开县、巫溪等六县,或可仿金华府八县称八婺而称夔州府六县为六夔,直至民国2年废府存县前,未有变更。
一、峡江区域史研究需要一个行政文化区概念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门类在区域史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区域或以自然区划为依据,譬如淮河上游地区,或以行政区划为依据以行政区划为依据者,有以现当代的行政区划为依据的,亦有以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作为依据的就兼顾历史继承性和包容性而言,若以现当代行政区划来匡定研究区域可能会略微逊色,须兼顾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史若以峡江地区而论,以整个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域,恐显大而无当长江干流自重庆市区至宜昌市区绵延千里,库区所涉的县份在地理环境、建置沿革、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方面多有较大差异若深入研究峡江地区的区域史,目前尚需一个行政文化区概念故笔者以为,考虑到历史继承性和包容性,以清雍正十三年(1735)后的夔州府为基准地域范围,从行政文化区的角度出发,定义出一个狭义上的“夔府”概念,对于深入探讨峡江地区区域史是比较适宜的该区具有自然区划和行政沿革双重意义上的完整性本文拟以“夔府”作为一个行政文化区概念,先阐发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再论述将其引入峡江地区区域史研究之中的意义笔者认为行政文化区,顾名思义,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地理环境相当的一片区域在长时段稳定的同一行政区管辖之下形成的经济联系强且人文风俗相近的地域。
笔者所论的行政文化区既反映由行政区划对所辖区域的内聚性的文化影响力,又兼及自然地理环境二、“夔府”一称渊源有自,具备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内涵(一)“夔府”之称,渊源有自“夔府”这一行政文化区概念,是基于所涉地区的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内涵[来自WwW.L]丰富,其显著特征即是尊重历史本源,传承着本地区历史文脉夔府”一词,古已有之,渊源有自,并非凭空臆造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探求它的变迁轨迹可进一步理解本文所论“夔府”所指代地区的历史继承性与包容性夔府”之“夔”名,肇源于先秦古国中的夔国夔国为楚国附庸,为楚国国君熊渠之孙,熊挚之后楚成王三十九年(前633),楚成王以不祀其共同远祖祝融、鬻熊而灭夔698至于夔国的位置,夔国先在今巫山境,如《史记》集解云服虔日:“……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此处的秭归乡在巫山县境,非秭归县《水经注》亦持巫县古城处即古夔国,明言“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南临大江,故夔国也”755《太平寰宇记》夔州巫山县条云“县本夔子熊挚所治” 2876夔国后迁于秭归县夔子城 2879笔者以为夔州的“夔”名源于其所辖的巫山县境有古夔国夔府”之“夔”名,直接源于夔州,为夔州的誉称。
夔州,原为南朝梁末所置的信州,唐武德三年(620),避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名讳,易名夔州自此以后,“夔”字在本区的高级政区地名中一直沿用自宋至元时,有夔州路、夔州等建置,明洪武四年( 13 71),改路为府后出现了夔州府的建置,直至民国2年(1913)废府诚然,府作为高级行政区始于唐,与州同级而地位高于州以夔府代称夔州,实为其誉称唐宋时期文人以府代州,称为夔府譬如,唐杜甫的《夔府书怀四十韵》《秋兴八首其二》《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凡有诗四十韵》[4]1866等诗,宋陆游《将赴官夔府书怀》,喻良能《送侍御帅夔府》,方岳《式贤与杜夔府百韵过余秋崖下大篇舂容笔力乃》等明清时期也不乏文人以夔府代称夔州府或其府城,如明何景明《渡泸赋》、清王士祯《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 [9]9899等正史中也有类似称法,《新唐书》卷七十一下表第十一下中载窦良纬曾任夔府兵曹参军,《元史》更是有29处以夔府路代称夔州路,《明史·廖永忠传》亦有称夔府的地方,《清史稿》卷四九六列传二八三更有“武昌发难,夔府响应”等语至于明清两代所修府志县志,提及夔州府时多慕古,以郡代府,略去“州”字,称夔郡。
这与本文所论“夔府”不无二致由此看来,夔府之称渊源有自,肇始于古夔国,夔府可指明以前的夔州或夔州路,也可为明以后夔州府的代称故笔者沿袭旧称,略“州”字,将夔州府省称为夔府,以清雍正后六县格局的夔州府为地域范围,定义为狭义上的“夔府”地区是基本合理的夔府六县在自然地理区划、行政区划沿革以及风俗习惯有着强烈的同一性,事实上构成了一个行政文化区二)“夔府”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夔府”地区在自然区划层面有其独特之处就山川形势而言,该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这是清中后期夔州府作为统县政区,幅员长期稳定存在的自然条件对其自然区划方面的内涵作深入探讨,能深化对“夔府”这一行政文化区概念的理解该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自然地貌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与大巴山中山区、巫山大娄山中山区的结合部,南东北三面环山,西南开豁‘141102具体而言,南为七曜山向东延伸部分,东以巫山山脉与湖北省分野,大巴山耸峙于本区东北,正北方为观面山向东延伸部分,西北为观面山,西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布着属于褶皱山系的近乎平行的南华山、精华山、方斗山,长江自西而东横亘其间山地、低丘、平坝兼而有之,溪沟纵横,河流谷底多冲积型阶地或平坝。
在水文方面,“夔府”地区在江河流域上具有相对完整性,属于峡江干流区间,为长江在本区[来自www.L]的各级支流的流域长江自万州忠县界进入本区,以西南一东北走向流至万州城区后折而东流自巫山县楠木园流出本区主要长江一级支流有北岸的小江、汤溪、梅溪、大宁河,南岸的墨溪、长滩溪、磨刀溪等所涉长江支流源于本区,在本区内注入长江干流,四周以山脉为分水岭与长江的其它支流流域区隔至于本区北面的城口县,今为重庆市辖县,虽与本区同属现代意义上的渝东北地区,但绝大部分属汉江支流任河流域,小部分属嘉陵江水系中的前江流域,且不在一般意义的三峡库区范围之内,均与本区各县在水文方面相异,故该县不在本文所讨论的“夔府”地区范围之中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夔府”地区四周以山体与其它地区区隔,内部溪河纵横,山川形势自成一体上述自然地理环境与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内聚性影响共同造就了本文所论的行政文化区意义上的“夔府”地区三)“夔府”地区是在长期的政区沿革史中形成的行政文化区行政区划是为便于行政管理,在考虑一定自然地理要素(譬如山体、江河等)的基础上,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域,不可避免受到山脉、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若一个行政区域形成后并长期稳定下来,将不可避免对该区域内的方言、风俗等产生一定的内聚性影响长此以往,即发展为一个行政文化区域因此,探讨“夔府”地区的政区沿革对于理解它成为一个行政文化区的内在动因甚为关键就历史沿革而言,自先秦以来,夔府六县在行政归属方面就呈现出同一性先秦时期,时代玄远,不可详考在典籍《禹贡》中,本区属“荆梁之域”[15]3246西周至春秋早中期为古庸国属地,今奉节地区的鱼国等皆庸国属国,至鲁文公十六年(前611),楚、秦、巴三国共灭庸国三分其地,本区属巴、楚二国秦惠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巴,属秦、楚二国,秦置巴郡于江州城(今重庆渝中区),本区西部属秦,置朐忍县于今云阳县双江镇,楚国置巫郡于今巫山县其后秦攻楚取其巫郡地,本区均属秦秦至隋,本区为大部分巴郡、巴东郡、信州地,政治中心为巴东郡治(今奉节)秦大一统后,巫山县为南郡巫县地,余则为巴郡的东北部,置朐忍县西汉时仍秦制,巫山县为荆州南郡巫县地,增置鱼复(治今奉节),属益州巴东郡,东汉末之前建置同西汉东汉末年,三分巴郡,巫山县地属荆州宜都郡巫县,余则属益州巴东郡,增置汉丰(治开县老县城南二里)、羊渠(治万州城区)、北井(治巫溪城厢镇)三县。
三国时期,益州巴东郡属蜀汉,荆州建平郡(吴永安三年置)属吴西晋时,增置泰昌县,与巫县属荆州建平郡,余则属梁州巴东郡东晋时,巴东郡地为东晋的西北边地,永和初年灭成(汉)政权后巴东郡改属荆州,与建平郡同南朝宋时,增置巴渠、新浦二县,属荆州巴东国,巫县、泰昌县属荆州建平郡南朝梁时,在本区新置信州(治永安县,今奉节),巴东郡、建平郡属信州西魏攻取蜀地后,本区属西魏一北周,州郡制泛滥,建置变动甚是频繁,新设开州,置县亦多隋代开皇年间,本区为信州、开州地,大业年间,改州为郡,大部属巴东郡,小部属通川郡唐以后,本区所涉各州县逐渐整合到以奉节为中心的高级政区中唐代时,武德三年,改信州为夔州,本区整合为夔、万、开三州之地,夔、万属山南东道,开属山南西道两宋时期,本区被整合到一级地方政区夔州路中,为其所辖的夔、万、开三州及云安军、大宁监元代时为夔州路所辖的夔、万、开、云阳、大宁等五州及巫山县明代洪武初年,改路为府,降州为县,本区属夔州府,有奉节、巫山、大昌(洪武十三年复置)、大宁、云阳、万县、开县等七县清代康熙九年( 1670),裁大昌入巫山,裁新宁入梁山,裁大宁入奉节;雍正间,缩小府域,先后割达州及其所领东乡、太平二县设直隶达州,割梁山县(与新宁复置于雍正七年)予直隶忠州,割新宁县予直隶达州,割建始县予湖北省施南府,由此形成了清中后期的六县格局的夔州府。
民国及以后,本区的行政中心转移至因近代开埠而发展起来的万县民国2年(1913),废府,本区属东川道,16年( 1927)废道直属四川省,24年(1935)设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万县市,今万州区)1950年,沿用专区制,改称万县专区,1970年改为万县地区,1992年设万县地级市,1997年本区属重庆直辖市在此时期,原万县市(县级)为本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要而言之,夔府所涉地区,自先秦以来,多以今奉节城为郡、州、路、府治所,为本区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从而形成一个行政文化区在先秦即同属庸一巴文化区,为庸国、巴国属地在郡县制、州郡县制时代,自秦迄南朝梁末,除巫山县地外,绝大部分先为巴郡、后为巴东郡地,自西魏取蜀至隋,本区大部分为信州(巴东郡)地入唐以来,本区总属山南道这一监理区,有夔、万、开三州,到两宋时期,本区进一步被整合为夔州路这一高级政区的一部分,置夔、万、开三州及云安军、大宁监等五个统县政区元代建置略同于宋,明代实行府县制为主,本区为夔州府所领的七个县(七县中的大昌县于雍正八年归并巫山县),至清雍正年间夔州府彻底“瘦身”,即形成了本文所指的狭义上的“夔府”地区此后的万县专区(地区或地级市)除本文所言夔府六县外,还包括城口、忠县、梁平等三县。
三、结论就整个巴蜀地区而论,本区有夔门矗立于瞿唐峡,控扼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