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 吴燕君.docx
9页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 吴燕君 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改变》复习课教学设计 【章节概况】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局部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改变的实例从这些改变的实例中,比拟出两类不同的改变,一类是只变更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试验,引导学生具体视察没有改变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辨别物质改变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辨别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主要特征 第3~4课详细介绍一些化学改变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改变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视察现象、作出假设、找寻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了各种化学改变,总结化学改变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单元主要探究物质的化学改变,从化学改变伴随的现象中,找寻化学改变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改变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定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须要学生学会找寻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定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改变,学生须要相识到改变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相识的概念的关系图可以表示如下 核心概念 详细概念 举例 伴随的现象 改变类型 水结冰、水蒸状态、形态、体积 物理改变 发、易拉罐压等变更 物 特点:没有产生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和豆子 新物质 质 木炭燃烧、铁生发光发热、颜色改化合 锈 变、性质变更 高温煅烧石灰颜色、形态、性质分解 化学改变 是 石、高温加热高等变更 特点:产生了新锰酸钾 小苏打和白醋混产生气体、性质改复分解 物质 变 合 变 铁钉放入硫酸铜颜色变更、沉淀产置换 溶液中 生、性质变更 化 将碘酒滴入含淀粉的物质中,形成一种包和物,呈现蓝色。
的 【要点精讲】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的〔有的改变只变更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典例1:生活中我们干脆或间接视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改变?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渐渐地变成水蒸气消逝在空中;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解析:联系实际生活, 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改变,世界在变,使得更有爱好学好怎样让物质改变要点2:物质的改变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相识的〔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典例2:视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改变,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改变?〔P29〕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视察中体会到物质的改变形式是多样的,改变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从而总结出两类状况:一类是指变更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变更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 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
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比照试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解析:依据视察到的事实,判定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改变,假设改变了又有何改变?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视察的实力,同时也稳固物质的改变有快有慢,有些改变只变更了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改变,;有些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改变称为化学改变的两个概念 要点4:物质的物理改变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改变会产生新的物质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变得有甜味了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驾驭起源于生活的学问,并运用于生活要点5:物质的化学改变会变随各种现象 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现象有:会冒出气泡解析:依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科学实践】1、生活中警察是怎样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 解析:因为检测器里含有物质重铬酸钾,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条件下与酒反响会被复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
据此,当交警发觉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假设发觉硅胶变色到达必须程度,即颜色从橙红变为绿色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这时酒精被氧化为醋酸: 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2K2Cr2O7+3CH3CH2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 2、做一做:怎样检测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解析:考察的是碘遇淀粉变蓝的学问点趣味乐园】蔡伦独创造纸术的故事蔡伦家乡地处长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乡他出身于平凡农夫之家,从小随长辈种田汉章帝刘■(公元56—88年)即位后,派人至各郡县选机灵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时年约15岁当时幼年宦者须习字读书礼,蔡伦因成果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此后他作为黄门侍郎而掌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就座等事蔡伦初入宫时,章帝妃宋贵人所生皇长子刘庆被立为太子次年梁贵人又生皇子刘肇(公元79—105年)正宫窦皇后因无子,遂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逼令她自杀,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梁贵人,强夺刘肇为养子且立为太子,梁贵人忧死。
章帝卒(公元88年)后,刘肇10岁登极为和帝,由窦太后临朝(公元89—97年)听政蔡伦因替窦后尽力办事,即被拔升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刘肇左右,备参谋、掌理文书,凡下达诏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传递,能出入宫禁此职权力极大,能参加军国机务,秩俸二千石,与九卿同等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即始于此 窦太后无视幼帝,愈益骄横,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亲政,废其太后尊号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公元80—121年)为皇后,蔡伦旋即投靠邓皇后他见邓后喜爱在纸上舞文弄墨,乃自请兼任尚方令尚方令为少府属官,俸禄600石,主管御用刀剑及诸器物,与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称,蔡伦为投邓后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职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两年幼帝再卒,邓后乃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为安帝刘祜为清河王刘庆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邓太后柄政,故蔡伦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后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今进入贵族行列封侯后不久,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从今他成为邓太后首席近侍官。
他的特别地位使他不但能随时与皇帝接近,还能与皇后、皇太后接近,受到满朝文武奉承正值他权位处于顶峰时,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后,因蔡伦当时受窦后指使参加迫害其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皇位继承权,乃敕令廷尉审讯蔡伦他自知死罪,遂自尽而亡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宦46年,先后因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太后而节节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惨死告终他在这方面本不光荣,但他在 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兼管尚方时,却因作出推动手工业工艺开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蔡伦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后汉书中的这段话有近代考古开掘实物为证当时所造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是精工坚密,堪为后世仿效说明蔡伦在兼任工官时亦尽心尽职尚方令这项工作使他对工业技术发生爱好,他每有空暇即闭门谢绝来宾,亲至现场作技术调查,驾驭了有关工业技术学问他的创新精神,对开展当时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时制造的钢刀以炒铁为料,经屡次锻打而成百炼钢但他对工艺技术的最大奉献在造纸方面先秦时中国书写纪事用的是竹简、木牍及缣帛但简牍笨重,丝织物昂贵,均不便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开展,须要廉价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为此人们作了各种探究学习检测】1、化学改变时时伴随变更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发生 2、化学改变和物理改变的根本区分是___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____ 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B 〕 A、接着燃烧 B、立刻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4、以下物质属于化学改变的是〔 B、D〕 A、黄豆和沙混合 B、铁生锈 C、水结冰了 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5、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D〕 A、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B、铁生锈是一种化学改变C、物质改变可以分为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两类 D、蜡烛燃烧只发生了化学改变,没有发生物理改变6、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变更渐渐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改变〔 × 〕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7、物理改变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改变是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 〕8、你知道哪些化学改变的事例呢?举出几个例子答: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 9、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0、试验操作:1、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改变〔8(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分〕。
象?(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视察到什么现象?依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 做出怎样的判定?(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定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答案:〔1〕冒出气泡,有气体产生〔2〕凉的感觉〔3〕细木条很快熄灭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或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4〕不能因为获得的试验证据不够,缺乏以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