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福建)强化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含解析.doc
7页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魏训练(A)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维、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 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 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之毒天下而亡,阿房也,骊山也,行游无度而诛杀不惩也……秦得天下于力 战,民未休息,而筑戍之役暴兴,则民怨起——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五卷(1) 材料一中的哪些信息体现了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2) 王夫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统治的评价第⑴问,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⑵问,“阿房''“骊 山从行游无度”体现了秦朝滥用民力,而“诛杀不惩"等说明秦朝严刑酷法、专制暴政参考答案:(1)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开拓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 形成其次,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2)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一内蒙古化徳 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寒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一乌兰布和 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阖缺口是靳筑的;依托大青 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內蒙古准格尔旗一甘肃岷 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 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诸侯的 互防长城。
——摘编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 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 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诸侯的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 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⑴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 体现“因地制宜雹第(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诸侯的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 天下的统一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二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 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参考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 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维“法 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 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赏(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 十六两到八两,贾一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解析:第(1)问,首先要根据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第(2)问,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具有印证、补充 和订正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参考答案:(1)中央由丞相负责统一度量衡;主管官员负责督察、按期校准;限定误差并制 定相应的处罚标准2)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资料,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 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砺: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 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 新的冲动 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 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 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 响2) 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解析:第⑴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 据此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参考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T•多年 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牛 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密化训练(B)1. (2015陕西宝鸣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 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 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 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 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 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 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吋的影响 解析:第⑴问,由材料一中的“用法务在宽简”可知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是立法力求宽简;由 材料一中的“不可轻出诏令"可见法令要力求稳定;由材料一中的“五复奏"可见对死刑严 肃慎重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李世民在位时的政治背景,可见唐太宗是吸取隋 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第二小 问“影响",法律的宽简、稳定、慎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有利 于经济恢复参考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要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 为本”思想的影响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恢复,牛产恢复2. (2015河南濮阳一模)阅读材料: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 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 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 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 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 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扌干蔽,策之善者 也雹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 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 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 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资治通鉴》请冋答:(1) 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2) 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参考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 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 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 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3. (2015江苏单科)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3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 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 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写'冀凭直言硬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铐铐(直言)''表 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 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⑴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 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S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 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木、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 济凋敝3) 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咸为古代 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 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S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从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 之亡也",孟子也说“只见以夏变夷,未见以夷变夏”而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 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 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 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传统民族观有何突破并分析其原因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 价参考答案:(1)突破:儒家传统的民族思想坚持贵华夏而贱夷狄,唐太宗则认为华夏与夷狄 平等。
原因: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 调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出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 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
